度己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候孩子的聽力初步發育,每天和它說說話,積極主動的給予聲音刺激,能促進其大腦的發育。
王川澤手指捻了一下筆記本的厚度,心想應該可以講到出生了。
座艙小組的工作還在圍繞著速度感測器展開。
除了整合資料思考飛機在不同飛行速度和狀態下應採用的不同救生程式外,廖杉還找到江文怡,希望她能和材料組的其他同志幫忙研發出抗衝擊能力強、足夠堅硬的材料,畢竟遇到險情的飛機與汽車不同,感測器又是和座椅一同彈射出去,瞬間的加速度和衝擊力都是巨大的,這也對速度感測器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感測器必須要有一定的抗衝擊能力、還要有很高的過載能力,才能更可靠、精準的應用到彈射座椅上。
所有的工作只靠座艙小組三個人,還是略有些吃力。
劉浩耀在繪製座椅彈射的不同路徑模擬圖,忍不住抬頭看向廖杉,“杉姐,夏天又有一批學生畢業了吧?今年能不能輪到我們研究所了,哪怕分過來一、兩個人也行。”
廖杉在算彈射座椅的飛行包線,不等她回答,隔壁桌的張國光搶先說道,“會有的,王川澤和老馮都向上級申請了,本來負責一個專案的人員拆分成兩個專案組,大家都缺人。”
包括他負責的機翼小組,也是忙活不過來。
崔勝平聞言也不禁停下手中的筆,憧憬道,“希望分配過來的新人能多些,我們小組也能多幾個人,哪怕一個也行。”
情況比他想的還要好,座艙小組分配到了兩個新人。
瘦瘦高高的單眼皮青年,叫姜遠,今年才剛二十三歲,剛從哈市航空工業大學畢業。
短頭髮、個子不高的女同志,名字是陶淑珍,比姜遠大一歲,是南市航空測繪學院的畢業生。
廖杉驚喜,拉著小姑娘的手,“飛機組終於又有女工程師了!”
陶淑珍也很意外,座艙小組的負責人完全超出了她的想象。
就像新工人在進入車間後會由有經驗的工人帶著工作,這就是常說的“師傅”。對於他們這些分配過來的新人工程師來說,每個小組的組長其實也相當於“老師”的角色,就像廖杉剛來飛機廠時,林為華就是他們的老師。
陶淑珍沒想到這個“老師”會是個年輕的女性,並且……她的目光落到廖杉隆起的肚子上,更加震驚了。
在得知廖杉只比她大三歲,卻比她多了三年的留學經歷、四年的工作經驗後,陶淑珍只覺自己受到了人生衝擊。
崔勝平見新人恍惚的神情,安慰道,“習慣就好,咱們研究所能人不少,杉姐她物件也很厲害,就是咱們轟炸機組的統籌,年紀輕輕就扛起了重擔。”
陶淑珍不禁張開了嘴,一點都沒有被安慰到。
待大家都自我介紹過後,廖杉給新人們講起目前小組的工作進度。
姜遠和陶淑珍兩人聽得腦袋發暈,表情逐漸茫然。
“廖老師,”陶淑珍忍不住舉手,“為什麼要加一個速度感測器?”
姜遠也跟著問,“要是想解決最後一個乘員彈射時高度的問題,為什麼不將火箭發動機的動力加大?”
廖杉在心裡嘆了口氣,四年的大學學習只能說是在飛行器設計這個專業初入門而已,她把黑板轉了個圈,露出空白的那面,拿起粉筆在上面寫起來,“彈射座椅的設計需要考慮到人體的耐受極限,根據前人的試驗,總結出三項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則。”
她從頭教起,“第一,加速度峰值不能超過21g;第二,峰值作用時間不能超過01秒;第三,彈射過程中過載增加率不超過300g每秒,與此同時,飛行員在彈射時需要保證頭部、頸部、脊椎保持在同一條直線上,過往不乏有飛行員在成功彈射逃生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