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時放卻。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信心銘》)三祖的“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是從相對入絕對的極妙法門。透徹“夢幻虛華”,就能徹底看破放下(“何勞把捉”;“一時放卻”)。凡人能到此境地,必是莊子的知音。
莊子的知音,或確切地說是證到“晝夢”醒悟的“大覺”人,歷代均有,或因聖者未留言教,身教化世而已,或為門派之見未能相涉不相傳承,但境界證得的人總可找到。南梁的志公禪師就是一例,他在其《大乘贊》十首和《十四科頌》中就有表達。“妄身臨鏡照影,影與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虛。身本與影不異,不得一有一無。若欲存一舍一,永與真理相疏。更若愛聖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煩惱因心故有,無心煩惱何居?不勞分別取相,自然得道須臾。夢時夢中造作,覺時覺境都無。翻思覺時與夢,顛倒二見不殊。改迷取覺求利,何異販賣商徒?動靜兩亡常寂,自然契合真如。…… 身本虛無不實,返本是誰酌斟?有無我自能為,不勞妄心卜度。眾生身同太虛,煩惱何處安著?但無一切希求,煩惱自然消落。…… 譬如夢裡度河,船師度過河北。忽覺床上安眠,先卻度船軌則。船師及彼度人,兩個本不相識。眾生迷倒羈絆,往來三界疲極。覺悟生死如夢,一切求心自息。”“迷時以空為色,悟即以色為空。迷悟本無差別,色空究竟還同。愚人喚南作北,智者達無西東。欲覓如來妙理,常在一念之中。陽焰本非其水,渴鹿狂趁忽忽。自身虛假不實,將空更欲覓空。世人迷倒至甚,如犬吠雷叿叿。”(《景德傳燈錄·二十九卷》)
三、追求絕對
如何克服相對真理的侷限而進入絕對真理,讓人們未來解脫,現在生具法樂,這是歷代聖賢的悲願善慈!一相的絕對真理之樂是法喜法樂;二相的相對真理之理是感官娛樂。法樂利己利他,毫無後患,而有善果;感官娛樂看似利己,實則害己損己,況且娛樂“利己”往往損他,因為二相的娛樂極化自他,造成不可逆的影響,後患無窮,定有惡果。所以,人們要認識轉識的重要性,要認識相對真理的虛幻性,要明白絕對真理的智慧性,要清楚極性觀念的危害性,要追求非極性境界的無上性,要獲得一相無相的解脫性,要體證實相本體的真實性!
“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者,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莊子·在宥》)
天道者,非極性絕對之謂也;人道者,極性相對之謂也。天道無為,絕對真理,非極性屬性也,故至尊(“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為一切極性事物和相對真理之“君”(本根本體也,主者)也。人道有為,相對真理,極性屬性也,故為累(因緣所生,當體皆空,幻化不實。但因無明迷惑,識心分別,二相取捨,事非蜂起,煩惱無盡,生死不了,豈不累?),故為臣。臣者,為非極性實相本體或絕對真理之稱體起用,循業現相也。“天道”之無為,體現著我們追求的目的。人生最高雅的境界,是智慧道德圓滿的屬性(世界觀),慈光善意普照的狀態(人生觀),自在解脫無礙的作為(價值觀)。“人道”者,體現著眾生各自承受的現狀,是眾生被動展現的結果,是迷惑無智的愚昧狀態,是貪瞋痴慢的屬性,是無可奈何的被動。這裡的“天道”不是指天堂的天道;“人道”也不是指人間之人道,是專指兩類狀態屬性,是不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亦是本章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的界線。所以莊子說:“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
第四章 突破思維與自性開顯
一、極性思維的困境
1、愚民非愚,聰明非聰
人類從“有欲”認識到“無慾”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