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布林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然,忽必烈對於其他汗國也希望能如父祖時代一樣對其實行統治,但從他開始的歷代皇帝,均沒能達成目標。各汗國雖一度承認元朝為宗主,可內政外交全然自理,都是完全的主權國家了。
對於&ldo;庫裡臺大會&rdo;,忽必烈直接予以廢止,而是用中國歷代王朝的立儲制度,所謂&ldo;鑒於前事,知漢法玉信者,實宗社至計,乃定策立真金為皇太子。……授皇太子玉冊金寶,太子有冊禮始此。&rdo;
【正文】
如果說整套的行政管理制度的變化還不足以說明元朝與蒙古帝國不可一體而論,那麼統治中心的遷移則直接關係到版圖邊界的變化,足以證明兩者雖有傳承卻大為不同。
蒙古帝國時期,帝國的中心是蒙古高原,都城在哈喇和林,簡稱和林。這是一座典型的草原都市,由窩闊臺汗於1235 年在鄂爾渾河岸邊建成。該城南北約四里,東西約二里,蒙古大汗的萬安宮在城之西南角,有宮牆環繞,周約二里,&ldo;≈8943;≈8943;城裡有兩個地區:一是薩拉森人區,市場就在這個區裡。許多商人聚集在這裡,這是由於宮廷總是在他附近,也是由於從各地來的使者很多。另一個是契丹人區,這些契丹人都是工匠。除這些地區外,還有宮廷書記們的若干座巨大宮殿,十二座屬於各種不同民族的異教徒的廟宇,兩座伊斯蘭教寺院,一座基督教徒的教堂。城的周圍環繞著土牆,並有四個城門。&rdo;
到蒙哥汗時代,蒙古帝國的疆域西到東歐,西南抵達伊朗高原,北部囊括大部分西伯利亞,東部直到庫頁島,南部則與南宋以淮河為界。和林城正好處於較為中央的位置,利用四通八達的驛道可以有效掌控各地。而到了忽必烈時代,窩闊臺、察合臺汗國已經成為敵國,和林城就幾乎成為邊塞,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海都等徵戰時,和林城經常成為戰場和雙爭奪的軍事要地,首都再設於此,明顯不合適了。因此,1260 年,忽必烈在開平稱汗,後將之改稱為上都。上都是北接哈喇和林,南通中原地區的要塞,符合當時的忽必烈統治區域的管理。
而隨著滅亡南宋提上議事日程,也就不得不考慮日後如何治理江南地區。於是,1272 年,忽必烈汗又把都城從上都遷到大都(今北京) ,其城在金朝時稱為中都,其地&ldo;龍盤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rdo;對於以中國為主要統治區域的元朝來說,再合適不過。這座城市日後繼續成為明、清兩代的帝都,也充分證明這裡是當然的中國政治中心。
在引言中,筆者曾拿羅馬與拜占庭的關係來類比蒙古與元朝。當然,前者的歷史要遠遠長於後者,羅馬向著拜占庭的轉變經過也要比蒙古到元朝的轉變漫長曲折得多。但這確實是可以比較直觀的理解蒙古帝國與元王朝關係的例證。
拜占庭帝國又稱為東羅馬,是在羅馬帝國崩潰後保留其東部領地而存在的國家,沒有人能夠否認,君士坦丁堡中的皇帝無論從文化還是從法統上來說,都是繼承了羅馬帝國。但從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化發展、統治區域等等方面來看,拜占庭對於羅馬,只有名以上的傳承關係,在實際上,已經是相當不同的國家。
有人指出,忽必烈是蒙哥的親弟弟,其汗位直接連源於蒙哥汗,把他說成是另一個王朝的開創者很不合適。可忽必烈繼承汗位時,並沒有受到所有蒙古貴族的支援,而且很快就和另一位大汗阿里不哥兵戎相見,徵戰了四年才勝利,獲得了蒙古高原的統治權。而元朝近一半的領土更是忽必烈自己打下來的(比如說南宋)。可以說,忽必烈的江山,在名義上繼承了父祖,卻基本上是自己打拼的結果。
蒙古帝國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