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部分 (第3/4頁)
不落的滑翔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使用騎槍、骨朵及團牌等裝備的騎兵。
“不可強攻,佈陣。”見對方來勢洶洶,甄謹的心裡卻是更加的平靜。
平戎萬全陣。是個大陣,共投入兵力十四萬餘人,在所佈置的五個軍陣中,其主力,無疑為超過十一萬人的中軍陣。此時。自己更要冷靜。不能自亂陣腳。
“隊形變換長錐陣,主攻!”平戎萬全陣人雖多,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中軍陣,所擁有的戰車。與先秦車戰之戰車,是完全不同的,並無衝鋒攻擊的作用。
狠狠地抽了身下的戰馬一下,甄謹提起劍。若是自己沒有記錯,在《武經總要》中,描述車在戰爭中用途時稱:“車戰三代用之,秦漢而下,浸以騎兵為便,故車制湮滅”。
以後,西晉馬隆,及唐代馬燧,在作戰時使用過車具,但主要以配備鹿角之類器械的車,發揮阻擊功效,另外還可載運兵甲。至夏真宗即位初,有人獻戰車之計,也大致是用車體為掩護戰具,在平原上防禦敵人騎兵衝擊。
“此數者皆謂以車為衛,則非三代馳車擊戰之法,然自足以禦敵制勝也。”平戎萬全陣中的戰車,同樣配有拒馬等裝備,實與馬隆、馬燧所用之車功能相類,主要承擔防禦功效。
因此,中軍陣以步兵為主體。而前、後、左、右四陣由騎兵組成,總數僅有三萬騎,顯然為中軍之輔助力量,主要承擔警戒和掩護任務。
根據以上部署情況,可見“平戎萬全陣”,明顯是以步兵為主的陣法,體現以步制騎的戰術意圖。從該陣法佈局上看,步、騎、車排列整齊有序,氣勢不可謂不壯觀,但就實戰角度而言,卻不能不說存在巨大的缺陷。
“左翼加強攻擊,右翼掩護!”
首先,若按其陣圖部署,方陣總寬度達二十里之遙,這就勢必對地形提出苛刻的要求,唯有在寬大平,坦且無障礙的地帶,才能使用;其次,陣形龐大沉重,既設前鋒、殿後、中軍、左與右翼四個方陣,中軍之內又再設三個車營,實有重複之累,很難快速佈陣,實際操作性不強,甚至會出現未及列陣,已遭敵襲的情況。
甄謹飛速的在心頭,查詢的這個陣法的缺陷。這個陣法最致命的,就是缺乏機動性,不利於排程和靈活應變,一旦側翼或後部,被對手攻破,全陣都將陷於混亂。
而且,這種陣法的本質,是防禦性,是擺出全面防守的態勢,以應對敵軍的進攻,如果當敵軍撤退時,只有前鋒和左右翼部分騎兵能夠追擊,以步兵為主力的中軍,則無法迅速反應,不具備進行運動戰的能力。因此,這種靜止狀態下壯觀的陣法,其實被動呆板,既不能“平戎”,事實上也無法發揮“萬全”之效。
“騎兵衝鋒!”揮起手上的旗幟,甄謹指揮著隊形的變換。
自己還記得,曾經在兵法上看過,北宋前期遼朝軍隊以騎兵為主,用兵戰略、戰術極為靈活,攻防完全視形勢變化而定,並不拘泥於陣法套路。遼軍在與宋軍交戰時,首先‘料其陣勢大小,山川形勢,往回道路,救援捷徑,漕運所出,各有以制之。然後於陣四面列騎為隊,每隊五七百人,十隊為一道,十道擋一面‘,隨後輪番發起進攻。
當敵軍陣無法突破時,‘亦不力戰‘。對峙二三日待對手飢疲,再乘機攻擊。宋人也發現:‘其用軍之術,成列而不戰,俟退而乘之。多伏兵,斷糧道……退敗無恥,散而復聚,寒而益堅,此其之所長也。‘
總之,遼軍充分發揮自身騎兵的特點,在對宋作戰中充分運用機動靈活、長途奔襲的戰術,不拘戰法,進退自如。遼軍這種作戰的方式和戰術,恰恰使‘平戎萬全陣‘難以應對。
“陣相去百步,士眾疑懼,略無鬥志。此時不進攻,更待何時?”任何陣法,都必須適應戰場的形勢及變化,絕不能死守陳規,更不能成為束縛手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