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只能跟著往後退。
也許,這個情況是相反的:站在前排準備迎戰的弟兄們,搞不清身後究竟出了什麼問題,那些人竟紛紛後退。
不論實際發生的情況具體是怎麼回事,總之尉遲迥擺開的陣勢,就在轉眼間,崩潰了。
後退的人,就象決堤的潮水,洶湧澎湃,後浪推前浪。
在這種情況,任何個人的力量,是無法阻擋的,因為乾脆向後轉,逃跑的人,同樣無法自己的行進改變方向了。
尉遲大人的一萬黃龍兵在後面,不可能阻擋得住這十幾萬人的潰退。
接下來發生的,就只能稱之為屠殺。
尉遲大人也只能隨大流,向後跑的方向,是鄴城。
歷史的潮流,現在具體為洪水猛獸,吞噬的是擋在它面前的任何人,名將也只是一塊肉,與其他人沒什麼太大不同。
接下來的事,是在一天之中發生的。
尉遲大人退守鄴城,但城門一旦開啟,則很難再關上,因為潰退計程車兵,人如潮湧,所謂揮刀斷水,水更流,用在此處,到是很形象。
關鍵是,不只是自家的逃兵,後面的追兵則乘勢攻入,難以阻擋。
應該說,韋孝寬大軍的衝擊,一時不可能造成尉遲迥主力的重大損失,如果退守鄴城,至少暫時還定不了勝負。
史書上說,這尉遲迥已退回城中,韋孝寬隨即圍城,這應該包括同時進行了攻城的行動在內。
但這鄴城有點象塊豆腐,一攻即破,有點不可思議。
這裡可能出現了兩種情況,其一是,韋孝寬大軍乘勢衝進了大門來不及關上的鄴城。
但史書上說的是,韋孝寬隨即兵圍鄴城,並沒有馬上進入城內。
那麼,這裡有可能是第二種情況,即鄴城易攻難守。
有關這座古老都城,有沒有城防工事,如果有城防工事,其究竟是不是塊豆腐一樣的東西,一捅即破,這確實是個問題。
………【第三節 主攻(15)】………
然而,有關這方面的歷史資料卻表明,鄴城的城市建設,在古代,是搞的最好的。原因是這裡曾是好多個朝代的,好多任皇帝所選中的虎踞龍盤之地。
這鄴城的興建,早自春秋的齊桓公,史料記載,其修城的公開名義,是為守護周王所居京師,但其實是為了爭霸的需要,因此,當時的城市建設,是以軍事設施為主。
東漢末年(公元191年),袁紹佔鄴城;開始始營造宮殿,使其從軍事重鎮,開始轉變為兼具一般城市功能的都市。
在此之後,鄴城歷經三次大規模修建。
第一次是曹魏建都鄴城後。據考證,當時該城內有兩重城牆;以東西道路軸線相分隔為內城和外城;,內城4門;外城7門。其中有名的借城牆加高築成的銅雀、金虎、冰井等三臺,兼具有檢閱城外軍馬演習和城防要塞的功用。
而其城牆的牢固,考古發掘證實,在鄴北城西城牆,銅雀臺南側,位於地表下1.6米至2.5米,現存城牆高處有2.6米,寬約20米,牆體為夯土,夯實的密度大,夯土堅實,特別是發現了城牆表飾以磚,證實了後趙石虎時(公元355年)第二次修建鄴城時,“飾表以磚,百步一樓……”的情況屬實,而這在當時一般僅以夯土為城牆的情況下,應當是十分牢固,且城牆高度應在5米,寬2米以上的情況。
第三次是東魏、北齊時期。公元534年高歡擁立魏孝靜帝遷都鄴城;為安置從洛陽來的移民來四十萬戶,徵集民工七萬六千多人;在緊靠鄴北城的地方,營建鄴南城,使其被告擴建為東西六里(約合2952米)、南北八里六十步(約合3542米);共11門;摺合周長
10368米;總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