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常熟的當代史志上,招商城無疑是最值得讚美的一件事。現在的華東地區有幾大市場,比如浙江的義烏小商品市場、紹興的紡織市場,名氣都很大,瞭解內情的人都知道,浙江的義烏市場和紹興市場,其實開始都是常熟招商場的“徒弟”。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常熟招商城已經名揚神州大地時,浙江等地的商家便開始學著常熟人的方法騰塊地方搞個馬路市場,最早他們都想複製和克隆常熟招商城,但沒有成功,於是開始從自己的本地實際出發,尋找其市場特色,漸漸形成了如義烏小商品市場和紹興紡織市場等,尤其是義烏人緊緊抓住小商品做文章,且文章越做越大,如今就年銷售量數額而言,超過了“師傅”常熟。
第20章常熟的“品牌”故事(12)
這也不足為怪。中國那麼大,市場各有各的特色才能形成千鳥飛翔、百舸爭流的態勢。中國需要10個、100個像常熟、義烏和紹興這樣的不同特色的市場,因為中國有13億人的消費群體。
話說常熟招商城為什麼從一開始建起就不斷地“擴”卻仍然跟不上湧進來的商家潮水?這個現象許多外地人弄不明白,是什麼產業可以全面推動一個地區的家庭工業經濟的全面啟動·
——紡織業和服裝業。
如上所言,在像老潘、高德康等一批能人帶動影響下,一大批鄉鎮社隊企業開始紛紛轉向收入豐厚而又蒸蒸日上的服裝生產業,同時由於服裝生產的大發展必然帶動服裝業的前端產業——紡織業的加快發展,於是在服裝業推動下的常熟紡織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這片素有紡織傳統的熱土上奔騰而起,並迅速形成滾滾洪流……
從“常熟招商場”到“中國常熟服裝城”的演化過程,前後才20多年,可它的這一看似簡單的更名變化,是連常熟人自己都想象不到的事。
“常熟招商場。”
“常熟招商城。”
“中國常熟服裝城。”
這三個名稱,都是經工商部門註冊而來的。從字面上看,它可以讓人感受到的是從小到大、從量到質的變化,然而當地的常熟人感受到的何止是這些!那是一種革命!那是幾個時代!那是翻天覆地!
“那是夢入天堂的變化!”說這話的是我的一位親戚,叫蔡坤寶。蔡大我兩歲,在我當年離開家鄉前他就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木匠,聰明的他還有一手雕花的手藝——專門為木器裝飾刻雕的手工藝製作技術,在蘇南一帶十分流行。木器雕花師屬於蘇州城鄉民間手工藝人員中最吃香的匠藝師,收入自然也是木匠、瓦匠等手工藝師的幾倍。然而在“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年代,雕花師最多也只能比別人的飯碗裡多幾塊紅燒肉和魚鴨雞肉而已。
但這位昔日的木匠出身的雕花工藝師因常熟縣城裡的那個“招商場”(後來的服裝城)而完全徹底地走上了另一條富家之路。
1985年底,蔡坤寶聽人說常熟汽車站旁邊有個“招商場”,專門交易一些服裝之類的生意,還說一天能賺幾百元甚至幾千元,這讓早出晚歸的雕花匠蔡坤寶動心了,於是他專門找了個時間到招商場細細觀察了兩天,令他驚奇萬分的是:坐地買賣竟然真的能賺上幾百、幾千元啊!再細一問那些賣的確良和羊毛衫的人,你的貨是自己的還是倒來的時,蔡坤寶更是驚出一身汗。有個自產羊毛衫的人告訴他,我自家有三臺織衣機,一天織二三十件,用的“工人”全是自家人,除去“工錢”和成本,每件拿到招商場裡賣掉,淨賺十來塊錢,這樣一天淨收入就是二三百塊,一個月就穩賺六七千塊!有個專做“倒買倒賣”的人告訴他:我是專門從一家一戶的織布人手裡收衣服的,再拿到市場上來賣掉。“開始我負責收一個村,現在收三個村。那些有織機的人家每天把織好的衣服送到我家,我再拿到招商場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