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顏六色的紗綢會隨風而飄,特別好看。姑娘們一邊騎車,一邊發出陣陣銀鈴般的笑聲,笑聲又伴車鈴聲和風兒走,飄動的紗綢又伴笑聲和車鈴聲躍動……那情景,我至今一想,就會感到它是最美的鄉間歡樂圖。那是個集體經濟剛剛走向開放,農民們第一次在自己的田野上感受到當工人和拿工資的那種喜悅與快樂的年代。那些下班的姑娘和小夥子們,開心歡樂地在工廠勞動了一天後,如果是農忙,就會馬上換掉乾淨、漂亮的衣裳,重新捲起褲腿,挑起擔子,回到農田;如果是農閒,他們會成群結隊地趕到附近的集鎮去看電影、唱卡拉OK,甚至還有的去水泥溜冰場練滑冰什麼的。那個時代的農民們真的非常幸福和開心。他們掙的錢有時還會被生產隊拿去換成工分,到年底再作分紅給他們。但我看到農民工人們仍然特別的高興,似乎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5章田埂上點燃的熊熊烽火(15)
鄉鎮企業大發展時期,對我的蘇州老鄉們來說,那確實是一段改革開放後最難忘的“激情燃燒的歲月”。它讓人既懷念集體經濟時仍然保留下的大家庭式的歡快與激情,同時它又讓人第一次體會到大工業生產和商品經濟條件下那令人著迷的金錢誘惑力……
碧溪鎮,就在距我出生的老宅地十幾裡的地方。我從小就知道那是個棉產區,而發明和總結出“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蘇南鄉鎮企業典型經驗的碧溪鎮原黨委幾任書記後來都成了我熟識的親密鄉友,所以對碧溪走過的那段歷史,我比較熟悉,並且不用專程採訪就能道出一二。
碧溪從公社改為鄉——碧溪鄉的時候,正值蘇州鄉鎮企業大發展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開始土地承包了。蘇南地區由於人多田少和社隊企業搞得早,因此土地承包的方式與其他地方也就不一樣。不少鄉村採取了把地承包給種田好手,讓他們集中精力種好田,而多數農民還是留在社辦企業裡當工人。1983年的碧溪鄉,19000多個勞力中有11000多人已經是脫離土地的農民工人了。農民進廠的越多,這個地方的鄉鎮企業肯定越興旺;鄉鎮企業興旺了,農民的生活就好。農民手裡有了錢,就想往城裡跑。可是縣城、市區一般離鄉間集鎮比較遠,再說縣城和市區的生活農民能不能習慣和適應還是個問題,於是,發展集鎮建設成了當時碧溪鄉黨委的一件不得不認真考慮的大事。這事如果處理不好,農民工人就可能會離土離鄉,而大批農民工人一旦離土離鄉,鄉鎮企業哪有優勢可言呢·農村建設和農忙時的農耕農作誰來承擔·凡此種種問題,擺在了碧溪鄉黨委一班人面前。左思右想,他們想出了一條路:把集鎮建設好,讓有錢的農民們不進城也能享受到城裡人的文化、娛樂生活和城市生活的種種優勢,特別是孩子的讀書和老人的業餘生活,還有時尚年輕人所喜愛的種種文化與物質生活。
“用豐富、多樣的文化生活和與城裡人一樣的生活條件,就能把大夥留在這塊土地上。這樣,我們的農民工人即使工作離了土,但人沒離鄉;即使人進了廠,可所有的生活方式還在農村。這叫‘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鄉黨委一班人這麼一總結,村幹部們聽後拍手稱好。於是鄉鎮企業發展後,農民工人們仍能“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經驗,從碧溪開始傳遍蘇州大地,並傳進了中南海。
“很好,這有利於發展農村現代化,同時也減少城市的壓力。‘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好,蘇州的這個經驗應當好好總結,推廣到全國!”中南海,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黨的幾位最高領導聽了“碧溪之路”的彙報,齊聲讚揚。
1985年的金秋時節,常熟南郊的元和村。
這一天,村民唐桂芬正與她本村的幾位種田“女老闆”駕著收割機在田野裡收割,突然來了一批警察,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