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砍刀詩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選擇良辰吉日,當眾挖掘,果得銅佛,觀者大驚。
白鐵餘道:得見聖佛者,百疾皆愈。
其事迅速傳開,自此來其家瞻仰銅佛者絡繹不絕,並受其教。
此後為組織信眾,籌集資財,白鐵餘遂用各色綢緞,將其銅佛包裹數十層,信徒每有厚施,便剝去一層,以賜施財者,說佛衣能袪邪避禍。
數年之後,信徒不計其數,約有數萬之眾。
顯慶五年,白鐵餘以為時機成熟,便即聚眾起事,設定百官,自稱光明聖皇帝。因縱橫延綏二十餘載,熄而復熾,屢敗官軍,不能撲滅。
至弘道元年四月,白鐵餘率部佔據城平,旋即進攻綏德、大斌二縣,殺官吏,焚豪宅,所向無敵。
朝廷驚震,由此便命右武衛將軍程務挺、夏州都督王方翼出兵鎮壓。
閃回結束。兩員鬼谷門名將齊出,摩尼教主及其徒眾頓時不敵,唐軍只一戰便即攻克城平,白鐵餘被捕,送往長安,斬首於市。
因討平摩尼教賊軍之功,王方翼被封為太原郡公。
鏡頭轉換,按下王方翼其事,轉說武則天奪權。
公元682年,乃是大唐高宗永淳元年,李治在位三十三年。
夏四月丁亥,高宗自東都還至長安,再次調整內閣,同時提拔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秘書員外少監、檢校中書侍郎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等四人,併為中書門下,同承受進止平章事。
因謂宰相崔知溫道:我雖欲重用郭待舉等,但其四人資任尚淺,且令預聞政事,未可與卿等同名。
自是外司四品已下知政事者,始以平章事為名。
夏五月丙午,東都霖雨不斷。十日之後洛水滿溢,淹溺民居千餘家。關中先水後旱,復又蝗災大興,繼以疾疫,米鬥四百,兩京間死者相枕於路,人民相食。
此時高宗卻視而不見,因既封泰山,又欲遍封五嶽,先命修建奉天宮於嵩山之南。
監察御史李善感上疏諫道:陛下封泰山,告太平,致群瑞,與三皇五帝比隆矣。數年已來,菽粟不稔,餓殍相望,四夷交侵,兵車歲駕;陛下宜恭默思道以禳災譴,乃更廣營宮室,勞役不休,天下莫不失望。臣忝備國家耳目,竊以此為憂!
上雖不納,亦優容之。自褚遂良、韓瑗之死,中外以言為諱,無敢逆意直諫幾達二十年;及李善感直諫,天下皆喜,謂之“鳳鳴朝陽”。
高宗自感去日無多,便將政務皆託天后武則天,自己則思及時行樂,安度晚年。
又派宦者前往江南,徵民工砍伐山中異竹,緣江徙下,再運至東都,植於內苑之中。宦者既奉天子聖旨,由是科舟載竹,所到之處縱橫暴虐,民怨沸騰。
當運竹之船經過荊州之時,卻被荊州長史蘇良嗣攔住,將宦官囚之,上疏諫道:致遠方異物,煩擾道路,恐非聖人愛人之意。又小人竊弄威福,虧損皇明。
天子覽奏深感慚愧,乃謂天后道:皆是我約束不嚴,今為蘇良嗣所怪。
於是親手復詔慰諭,令盡棄異竹於江中。
字幕:蘇良嗣,以表字行世,乃雍州武功人,巴州刺史蘇世長之子。
蘇良嗣以門蔭入仕,歷任周王府司馬、洛荊雍三州長史、冀州刺史,累遷工部尚書。常對周王李哲不法行為進行諍諫,深受李哲敬畏。
當時王府屬官多不稱職,蘇良嗣則遵循法度,對僚屬加以約束,受到唐高宗讚賞,後歷任洛州長史、冀州刺史、荊州長史。
永淳元年,蘇良嗣調任雍州長史,因當時關中饑荒,百姓相食,盜賊橫行。蘇良嗣為政嚴明,凡有盜賊作案,必能在三日之內將其擒獲。
武則天臨朝稱制,擢升其為工部尚書。
此後到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