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東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另一位名將周泰,《吳錄》所引的孫策檔案中未曾列入;但本傳裡說他當了春谷縣縣長,其後,從攻皖及討江夏,還過豫章(郡),復補宜春長&rdo;。這樣看來。黃蓋這個當了九任縣長的軍人,也未嘗不可能如《吳錄》所記,以&ldo;武鋒校尉&rdo;的名義參加那討伐黃祖之役了。
我認為:《吳錄》上這一篇孫策的表,可信。
倘若《吳錄》關於孫策討伐黃祖的一段是可信的,《江表傳》的這一段既然與它頗能符合,那就也可信了。因此,我才敢說,《江表傳》雖是野史,有時卻也包含了真的史實。
正史比野史好,但也不是絕對可信。正史的一大缺點,為野史所沒有的:是割裂史實。本來根完整的有關某人某事的史料,常常被切成幾段幾片,分別放在若干人的傳記之中(正史的作者,自從司馬遷、班彪、班固以來,就是偏重人物面不重事件的)。
例如,這件孫策打黃祖的事,就被《三國志》的編者陳壽,分別以碎片放在孫策、孫權、徐夫人、孫賁、周瑜、程普、韓當、周泰、凌統九個人的傳記之中。
《三國志》吳的部分最疏漏的地方,是在《孫策傳》裡面,只敘述了他打下丹陽,打下吳郡,打下會稽,而不曾交代守這三郡的人是誰?這三郡的太守是誰?誠然,那位揚州刺史劉繇,很重要;陳壽叫我們感覺到,只須打走了劉繇,江東就都是孫策的了。事實,不能夠如此簡單;也不可能如此&ldo;索然寡味&rdo;。
倘若陳壽能在《孫策傳》中,點上一點(提上一提)當時的丹陽太守是好朋友周瑜的叔父周尚,這該多麼有趣。周尚讓周瑜帶了兵,也帶了很多的船與很多的糧食,去歷陽(和縣)加入孫策的隊伍(《周瑜傳》裡面,僅僅有&ldo;瑜將兵迎策&rdo;五個字;《江表傳》抄錄了孫策事後寫給周瑜的一條命令,稱讚周瑜&ldo;前在丹陽,發眾及船糧以濟大事&rdo;)。
周尚是袁術的人。孫策在當時也還仍舊是袁術的部下。所以,周尚肯讓周瑜送兵、送船、送糧給孫策,並不奇怪,實際上這些兵與船與糧,都可能是周尚叫周瑜送的。
周尚雖則是丹陽郡的太守,卻管不到本郡的長江東岸與南岸的部分。江的那一邊,例如原為本郡首縣的宛陵{安徽宣城),已經在吳景充任太守之時,被劉繇佔了去。
周尚即使沒有一個與孫策是好朋友的侄兒,也會儘量支援孫策,以收復丹陽郡的失地的。
劉繇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我們在《孫策傳》裡看不出來,必須讀《三國志》劉繇本人的傳(本傳)。他原來是兗州刺史劉岱的弟弟,青州東萊郡牟平縣(山東黃縣)人。他被本郡太守舉為孝廉,本州舉為茂才,當過縣長,奉刺史之命,在濟南地區擔任&ldo;部從事&rdo;(視察官)。所謂&ldo;部從事&rdo;,意思是&ldo;萊州刺史部派在各地的從事&rdo;。所謂&ldo;刺史部&rdo;,就是該刺史所刺探的區域,就是&ldo;州&rdo;。留在刺史身邊的從事,只叫做&ldo;從事&rdo;;派到本刺史部各地區去調查案子或住在那裡坐辦的,常常被稱為&ldo;部從事&rdo;。
劉繇在濟南當&ldo;部從事&rdo;,把濟南國的國相&ldo;奏&rdo;了一本,免去官職。這個國相貪汙瀆職,雖然是某一個&ldo;中常侍&rdo;的兒子,劉繇卻不怕他(中常侍是宦官,生不出兒子;兒子是抱來的養子。清朝有人是生了兒子以後,才去施行手術當宦官的)。
劉繇當時的官位很小,怎麼能夠上&ldo;奏&rdo;?我想,這是寫《劉繇傳》的人的&ldo;省筆&rdo;。他是在說,劉繇報告了刺史,刺史上了奏本給朝廷。這樣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