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東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曹軍是在當陽縣的長坂坡追到劉軍的。曹操本人丟下了笨重的&ldo;大行李&rdo;,選了五千名騎兵,一日一夜跑了三百多里。
劉軍的一方面,雖則於戰敗以後有張飛帶了幾十個人在橋邊斷後,暫時阻擋了曹軍一下,卻也無法轉敗為勝,只得改變路線。不向正南的江陵走,而向東南的漢水走。走到了漢水邊,等侯關羽的&ldo;船隊&rdo;開到,劉備、張飛與一群新敗之兵都一起上了船(難民大概是隻得留在長坂坡到江陵的路上了,不可能也到漢水邊,與劉軍一齊上船)。
劉、關、張、趙四人與幾千兵士到了江夏郡,與劉琦會合。劉琦的兵較多,有一萬以上。雙方的兵力,合起來勉強可以號稱兩萬,與曹操的二十幾萬,不成比例。除非發生奇蹟,劉備、劉琦的兩萬人如何能抵得住曹操的十倍以上的敵軍呢?
然而,奇蹟終於發生。諸葛亮走到劉備的身邊,向劉備說:&ldo;事態很急了,請你派我到孫權那裡,向孫權求救。&rdo;劉備於是就派了諸葛亮當他的代表,乘船向東。
孫權本人這時候不在吳縣,不在曲阿(丹田),不在京口(鎮江,丹徒),不在秣陵(南京),而在柴桑。
柴桑是一個依山而築的城,在今天江西九江之西南的德化縣。
孫權也正在為曹操的席捲荊州而焦慮,被曹操&ldo;與將軍會獵於吳&rdo;的諾言弄得七上八下。他的第一助手長史張昭,竭力主張乾脆向曹操投降。張昭的理由:一則力量不成對比;二則當年孫策曾經在臨死之時交代過:倘若打不了勝仗(正復不克捷),&ldo;緩步西歸,亦無所慮&rdo;。
孫權的另一助手&ldo;中護軍&rdo;周瑜,卻一貫地主戰,周瑜不是一個在參謀業務中磨練出來的精打細算的人;他是一個氣沖鬥牛、勇冠三軍的英雄,從來不把數目字看成機械性的決定因素。對曹操的大兵團的實力,壓根兒看不起。
孫權在當時年紀不到三十(虛歲二十七,實歲二十六),雖則消滅過廬江太守李術與江夏太守黃祖,還不曾有過與頭等角色較量較量的經驗。
孫權之所以拿不定主張,由於一方面他不能不承認曹操的威望高、兵多、能力強;另一方面,他卻不能甘心把哥哥孫策辛苦得來的江東六郡,輕易送給曹操。
諸葛亮到達柴桑,孫權立即召見,問諸葛亮:&ldo;你從荊州來,荊州的情形如何?&rdo;請葛亮說:&ldo;很糟,曹操十分厲害,劉豫州吃了敗仗&rdo;(劉備在當時常常被喜歡他的人稱為&ldo;劉豫州&rdo;。因為他以前經陶謙薦舉,擔任過豫州刺史;後來,於徐州被呂布偷佔了以後投奔曹操,又被曹操推薦,做了豫州牧)。孫權問諸葛亮:&ldo;你看我應該怎麼辦?&rdo;諸葛亮說:&ldo;這個,要請您自己決定。您估計一下,倘若能夠以江東六郡的力量,抵得住曹操八個州及一個部的力量,那麼就不妨早一點對曹操翻臉。反過來說,倘若自問力量不足以與曹操對抗,那就索性對曹操屈服,按兵不動,把甲冑封存起來,靜候曹操派人來接收。這兩種辦法,隨您採取一種。最壞,莫如狐疑不定,表面上對曹操服從,事實上又要儲存獨立,那就快要大禍臨頭了。&rdo;
孫權說:&ldo;你們的那一位劉豫州,他作何打算?&rdo;諸葛亮回答:&ldo;劉豫州的情形和您不同。他是沒有選擇的餘地的,他是漢朝皇室的一分子,對曹操這個把持漢朝政權的奸臣是沒有妥協的餘地的。況且他又是英才蓋世,早就成了全國人士所崇拜的偶像,各方慕他的名而來效力獻身的人極多,很像大小河流的水都奔向大海一樣。劉豫州能否戰勝曹操,聽由老天爺來決定;即使敗了,也無所謂。他是無論如何,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