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期,他作為主要執筆人之一,參加了《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的起草工作,這個條例草案又被稱為“工業七十條”。雖然在“文革”中,馬洪和“工業七十條”同時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但有報道說,鄧小平“文革”後曾告訴薄一波,他看到毛主席直到生命垂危,還把一本“工業七十條”擺在枕邊。
在和薛暮橋、劉國光、吳敬璉同時被授予中國經濟學傑出貢獻獎時,馬洪獲獎的一條理由是,他積極倡導和推動中國市場取向改革。
1984年9月在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馬洪給中央寫信,建議把“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一提法寫進全會決議中。
馬洪很快又提出了社會主義制度下市場經濟的論點。1988年,他在《加強社會主義制度下市場經濟的研究》一文中明確提出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為市場經濟正名”。
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嶄新的開創性的事業。為宣傳、普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知識,###總書記責成馬洪組織一些專家學者共同撰寫了《什麼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本書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對10餘年來的改革作了系統的回顧、總結和昇華,###總書記親自為之作了序。這本書出版後深受社會各界歡迎,對傳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理念起了積極的作用。
我沒有見過馬洪,我收藏的《馬洪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也只蓋了馬洪的藏書章,但翻閱這本集中了馬洪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代表性作品的文集,還是能夠感受到這位經濟學大師的權威、廣博、篤實之處。這本書也不侷限於單純的經濟理論,還包括企業管理、技術改造與技術進步、社會科學研究等,是對馬洪研究領域的比較全面的展示。
2007年10月28日,馬洪因病逝世,享年87歲。
計劃與市場烈火的錘鍊
我在參加十四大報告、十五大報告起草的過程中認識了劉國光。他的形象很有特點,滿頭銀髮,精神矍鑠,說起話來很有感染力。
劉國光生於1923年,有人評論說他是承前啟後的經濟學家,因為他既深刻地研究過計劃經濟,又深刻地介入了市場經濟。對於這樣的學術歷程,劉國光有自己的描述方式。他說,我們這一代經濟學人,經歷了計劃與市場烈火和實踐反覆的錘鍊。在《劉國光自選集》(學習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前言中,劉國光說,這本書的中心思想可以粗略地概括為“中國經濟的兩種模式轉換——體制模式的轉換和發展模式的轉換”。實際上,這兩種模式的轉換,既是劉國光面臨的學術問題,也是我們國家面臨的經濟問題。
1985年11月4日,劉國光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概略地論述了兩種模式轉換的內涵。他說,經濟發展模式的轉換,就是從過去以高速增長為主要目標、外延發展為主導方式和以重工業為中心的不平衡發展戰略,逐步轉向在提高經濟效益前提下,以滿足人民需要為目的的適度增長,以內涵發展為主導方式和合理配置資源的相對平衡發展戰略。
劉國光認為,經濟體制模式的轉換,是指從行政指令型的計劃經濟模式轉向計劃與市場結合型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模式。新體制模式的主要特徵包括:以增強企業活力為核心的多層次決策機構,以經濟手段間接控制為主的調節體系,把物質利益原則與社會公正原則結合起來的利益結構,政企分開、橫向經濟聯絡為主的組織結構。
對雙重模式轉換的研究,也是劉國光獲得首屆中國經濟學傑出貢獻獎的原因之一。黨的十四大後,他還從雙重模式轉換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