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之戰的故事 (第1/3頁)
文明觀測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鄭國,這個興起於西周末年的新興諸侯國,其開創者為鄭桓公姬友。作為周厲王的小兒子、周宣王的弟弟以及周幽王的叔父,鄭桓公與周王室有著深厚的血緣聯絡,在周朝朝廷中擔任重要職務卿士。他在受封后,採納太史伯的策略,憑藉自身威望與影響力,帶領族人及部分前商遺民,將鄭國的財富、部族和民眾從關中地區整體遷徙至東虢國和鄶國之間的新鄭(位於現今河南省新鄭附近)。新鄭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鄭國在此快速崛起,不久便成為諸侯各國中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強國。
在周幽王時期,鄭桓公在抵禦西戎侵犯時英勇捐軀。其子鄭武公繼承王位後,率先率軍擊退西戎,大力支援並護送周平王東遷至洛陽,因此深得周王室信賴,接續其父出任卿士,執掌周朝中央政務。
隨著西周覆亡,周平王被迫撤離鎬京,向東遷移至洛邑,王室的實際控制力大大減弱,僅剩天下共主的名義。而鄭國由於連續三代約近百年的時光裡均擔任周王室卿士,掌握了朝廷實權,並且新鄭與洛邑相鄰,便於控制王室,所以逐漸嶄露頭角。在春秋早期,鄭國憑藉這種有利地位,實現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吞併周邊小國,國力日益增強,與齊、魯兩國聯手,壓制和削弱了衛、宋、陳、蔡等國,甚至消滅了許國,構築起“春秋小霸”的格局。鄭莊公繼位後,更依賴強大的國力和身為周室權臣的身份,不斷拓展疆域,最終對周王室的權威愈發輕蔑。
鄭莊公獨攬朝政大權,行事專斷,對周王室表現出明顯的傲慢與無禮。周平王對此頗為不滿,擔憂鄭莊公可能對王室構成威脅,於是計劃將權力分散給虢公忌父,削弱鄭莊公的權力。鄭莊公得知後勃然大怒,對周平王心存怨恨。為了避免衝突升級,雙方達成協議,進行人質互換:周平王忍辱將太子送到鄭國,而鄭莊公也將公子忽送至洛邑,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鄭周交質”事件,足以彰顯當時周王室地位的尷尬境遇。
莊公二十四年(公元前720年),周平王駕崩,周桓王姬林即位。年輕的周桓王渴望振興周室,恢復周朝昔日的統治地位,因此決心遏制鄭莊公的強大勢頭。他不願看到鄭莊公獨掌大權,計劃將政務移交給虢公林父。鄭莊公獲知後,迅速做出反擊,多次派兵搶佔王室溫地(今河南溫縣)和成周(今河南洛陽東)的農田,公然挑戰天子權威。周桓王對此極為憤怒,隨後鄭莊公入朝覲見時,桓王故意怠慢以示報復,進一步加劇了周鄭間的矛盾。緊接著,桓王正式委任虢公為周室右卿士,意圖分割莊公的權力。
鄭莊公是一位深思熟慮且富有謀略的君主,他明白此刻與王室徹底對立對鄭國並無益處,因此選擇對周室採取忍耐態度,並集中精力擴大疆域、增強實力。期間,鄭國內部出現叛亂,莊公的弟弟叔段圖謀篡位。莊公全力平息這場內亂的同時,桓王趁機解除了莊公的上卿職位,並運用王室特權,以非王室所有的蘇氏十二邑與鄭國十邑進行交換,實質上令鄭國損失了四邑的土地。
解決內部問題後,莊公對於桓王的行為極度憤慨,宣佈不再朝見周桓王。在最後一次晉見桓王后返回鄭國的途中,莊公更是打著周天子的旗號,征討那些與鄭國有衝突的諸侯國,再次向桓王展示強硬姿態。
面對鄭莊公屢次冒犯、僭越的行為,周桓王終於忍無可忍,決定親率大軍討伐鄭國,以維護王室尊嚴。公元前707年秋季,周桓王集結周王室精銳部隊,並調動陳、蔡、衛、虢等諸侯國軍隊,組成聯軍共同進攻鄭國。其中,虢公林父指揮右軍和蔡、衛兩國軍隊,周公黑肩負責指揮左軍和陳國軍隊,而周桓王親自統帥周軍主力,作為整個聯軍的總指揮官。
獲知周王親率大軍壓境,鄭莊公親自掛帥,率領子元、祭足、高渠彌、暇叔盈、原繁、曼伯(公子忽)、祝聃等將領,在葛(今河南長葛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