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我也會跳 (第1/2頁)
琉璃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傍晚六點,村裡的廣播準時響起,地裡忙活的農民們陸續收工回家了。
豐英豐雪姐妹倆趕緊收拾好玉米,把玉米芯堆到柴房裡。之後抬著淘筐,去屋後的窖坑揀紅薯去洗。
洗紅薯需要姐妹倆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c省中部冬天的氣溫在零度左右,偶爾下雪,但天氣乾冷,紅薯放在外面會被凍壞。所以家家戶戶都在房前屋後背風處挖個兩三米高的窖坑裝紅薯,留個僅一人能進出的洞口,用茅草掩好,既保暖又方便進出。
豐雪家撿了個大便宜,直接用廢棄的沼氣池當窖坑。
七零年代,c省某縣陳姓大神利用土法制取、利用沼氣的事聞名全國。隨即,一股沼氣風迅速席捲了整個巴蜀大地再蔓延到了全國,各地紛紛組織人員前去參觀取經。
洋縣學習回來後投入大量財力物力在各公社各大隊大修沼氣池,收集豬糞和植物的杆莖等密閉發酵產生沼氣,用來照明、煮飯。一開始效果不錯,但後來由於管理、技術等方方面面的原因,不到幾年,沼氣池陸陸續續被停用,最後無人問津。
隊上有一個沼氣池正好在豐雪家屋後。
池子呈圓錐形,上小下大,內壁用三合土細細地糊了一層。池子一大半深埋進土裡,一小半露在外面。頂端有一個圓形水泥蓋子封住洞口,腰部也有一個一人多寬的方形開口。腰部開口處的高度正好和地面齊平,豐家的紅薯就是通這個洞口運送的。
豐雪手裡拎著小圓筐,貓著腰鑽進沼氣池。只見池子地上靠牆壁整整齊齊碼著一大堆紅薯,跟小山似的。
她小心翼翼地從陳紅薯那邊的外圍揀起,耙爛發黴的則扔到另一邊的空地上。
豐雪很快滿一筐拎到洞口,遞給等在那裡的姐姐。豐英蹲下接過再站起來把紅薯倒進淘筐裡,再把圓筐輕輕丟進洞裡。
姐妹倆流水線作業揀了大半筐後,豐雪從窖坑裡鑽出來,仔細把洞口捂得嚴嚴實實。
豐英利索地把筐繩挽了兩圈,豐雪把長長的纖擔套進繩圈裡,再把筐繩壓在纖擔正中間。豐英又把繩子往自己這邊挪了挪。姐妹倆略一屈膝,把纖擔壓在一邊肩頭上,同時站起來,步調一致抬著往河邊走。
她們吭哧吭哧抬著淘筐慢慢挪動腳步。
為了省力,姐妹倆遠遠地抬到了纖擔的盡頭。筐子很重,壓得纖擔中間沉了下去,筐也隨著腳步的移動而一顫一顫上下顛簸。
走到河邊,姐妹倆把淘筐小心地擱在臺階上,抽出纖擔,把筐慢慢挪下臺階,推到河裡。
豐英雙手用力拽著筐繩不讓它往下沉,豐雪雙手握住竹錘棒,使出吃奶的勁一下一下用力往下杵。
紅苕在筐裡忽上忽下不斷翻滾,表皮的泥巴慢慢被蹭洗乾淨,一個個灰頭巴腦的紅薯露出了它們胖乎乎的真面目。
洗好了,姐妹倆又拽著繩子把淘兜拖起來放到臺階上,等水漏得差不多再抬回家,放在院子裡屋簷底下。
此時豐秀已經把兩口銻鍋加滿水蓋好鍋蓋,大鐵鍋裡也加了兩瓢水燒著。然後她挑了幾個形狀規則、外表光滑的白皮紅薯,小心用菜刀削掉表皮,露出了裡面的桔粉色,再砍到鍋裡煮著。
豐家的灶臺上砌了四個灶眼,形成一個連通的L形,煙囪則立在L形的直角轉彎處。
每一條直角邊都放了兩口鍋,一口鐵鍋一口銻鍋,鐵鍋都安在灶門處。小鐵鍋靠近水缸,主要煮飯炒菜;大鐵鍋靠牆,專門煮豬食。
不管燒哪口鐵鍋,長長的火尾都能燃到銻鍋那兒,就是說只要動煙火就有熱水用。在以燒柴火為主的年代,這種設計是非常實用的。
豐雪走進灶屋,麻利地從面袋子裡舀出一些灰面倒進面盆裡,邊少量加水,邊用手飛快把麵粉攪動麵粉。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