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前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下葬後的前三天,不能進食,三天後才能進食一些粥類,七天後才可以吃一些蔬菜水果,這些吃的東西都是他們幾個自己做,李德謇兄弟一向沒做過這事,而李業詡與李業嗣在特戰訓練時,燒制東西是他們的拿手好戲,因此都是李業詡兄弟兩個做吃的東西。
李靖的墓離昭陵所在的九嵕山主峰還有好多路,看著離得很遠,這樣的距離讓李業詡有些耿耿於懷,魏徵的墓都在九嵕山的山腰,離昭陵的地宮只是一步之遙,這樣的安排似乎表示在李世民心目中,魏徵更是有份量。只不過看著李靖墓邊那些先一步的陪葬墓後,也稍稍的釋然,李靖墓邊上有溫彥博墓,還有褚遂良的父親褚亮的墓,東面稍遠處是馬周墓,西南面有高士廉墓,南面是房玄齡墓。
特別是房玄齡的墓,比李靖的墓離昭陵更遠。
因這些大臣去逝時間也沒多久,家人們都在守孝,附近一道守墓的人很多,李業詡甚至能看到房遺直、房遺愛、房遺則兄弟三個出現在視野中,但恪守禮制的前提下,是不能過去打招呼的。
營建昭陵的工程早在幾年前就開始了,李業詡可以目視看到十幾裡外的九嵕山主峰一帶,那些如螞蟻般在勞作的工匠們。其實李業詡甚是想不通,李世民在當初決定以山為陵修建帝陵時候,對大臣們說,是為了節儉,不願耗費太多的錢物,修建大的封地堆,以山為陵,除可以省錢外,還不佔用土地,可是按如今動用工匠及民工數量來看,李世民的理由很是牽強,在高山上掏個洞作墳墓,花費的時間和金錢比用土封堆要大上很多,李業詡在瞪著九嵕山看了幾天後,也終於明白,李世民是怕死後埋了,被後人盜墓,也就想到在山的懸崖上掏個洞,將自己埋進去,將墓道口埋了,過上幾十年,上百後,就沒有人知道墓道口位置,那盜墓的難度就大多了。
只是皇帝的墓地難盜了,那陪葬的這些大臣們的墓呢?
李業詡看著堆成幾座山巒樣的李靖墓,想著若有一天大唐敗亡了,昭陵及其陪葬墓沒有守衛的軍士了,那像李靖這樣陪葬在李世民邊上的功臣的墓,就將成了第一批遭難的,一個墓道加上簡單的封土堆,被盜的可能性太大了,想到這,李業詡有些隱隱的不安,想著自己有可能也會在死後陪葬在昭陵,還很有可能就埋在李靖邊上,大唐在,昭陵附近肯定會有守衛的軍士,為了李靖的墓和自己的墓不被人挖盜,也不能讓大唐敗亡!!
這樣的想法只是李業詡跪在李靖墓前時偶然間想到的,李業詡事後想想也有些可笑,但一些大事還是要考慮的。李靖去逝帶來的最初傷痛過後,李業詡也慢慢冷靜下來,想著這段時間發生的事,如今李世民身體也不太好,按原來的歷史,李世民也是在貞觀二十三年去逝的,若是李世民在年內駕崩,那大唐定會迎來一場突變,長安將會風雲迭起,而自己對長安的事一點也不知,李業詡心內有些不安。
李靖去逝後,李業詡上呈請辭所有職務,為李靖守孝,只不過至今還沒什麼訊息傳來,當日李承乾到府上來弔唁也沒有話兒透露,如今摺子還沒有得到批覆,李業詡不知道李世民是如何考慮的。
呆在九嵕山下,離長安近兩百里的路程,府裡的家人及下人們都還是在守孝中,訊息傳來也不是很方便,李業詡有些著急。
在李靖去逝七七四十九天後,齋祭結束府內除靈後,長安終於傳來訊息。
這是由宮中侍衛送來的李世民的密令還有回覆李業詡請辭的昭令。
李世民在詔令中回復,因數道大軍出征,兵部所負的職事過多,不同意作為兵部尚書的李業詡辭官的請求,以&ldo;奪情&rdo;用之,命李業詡不必棄官去職,以素服治事,不參加慶賀、祭祀、宴會等活動。
李世民在密令中要求李業詡,在收到詔令後,立即返回長安,長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