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第1/3頁)
宋鎮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中間一等的是中型地面式或上臺式長方形居室。如1973年二里頭遺址第三工作區發現的f1夯土房基,土臺高08、南北長約85、東西寬約4米,面積34平方米。f2為一座地面式長方形一面坡頂雙連室,東室已毀,大小不詳,西室東西長97、甫北寬41米,面積3977平方米4。
1980‐1981年同區又發現一座土臺式東西走向三隔室排屋,通長28米多,進深53米,南北兩面均有寬約09米的簷下廊。三室內部貫通,東室最大,面積約65平方米,三面山牆有門通室外;中室次之,約39平方米;西室稍小,約36平方米,西山牆亦有一門通室外1。這類居室住的當是以家族組織為單位的普遍平民,多連室或多隔室的出現,似乎又表明在家族組織之下存在著若干個一夫一妻制家庭小單元。
最高一等的是大型宮室建築,分佈在二里頭都邑遺址的中部,共發現30餘塊大小不同的夯土建築基址,形制分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大的長度竟約360餘米,小的長、寬約20至50米不等。如其中三期一、二號兩座基址,是面積相當大的主體宮室,周圍有輔助建築,整體佈局雖略顯鬆散,仍不失為有機組合的宏大宮室建築群體,佔地面積足有8萬平方米2。一號宮室基址是一座大型夯土臺基,整體略呈方形,僅東北部凹進一塊,東西長約108、南北寬約100米,面積約1萬平方米3。方向8°,與當地的太陽緯度一致。由正殿、中庭、門道、塾、廊廡組成一個完整宮室單位。正殿座北朝南,與南部大門和東、西兩塾遙相對應,中部是一塊約5000平方米的庭院,四周環以封閉式的廊廡建築。正殿建在一座東西36、南北25、高3米的長方高臺上,面闊八間,進深三間,雙數開間形式,可能已採用大叉手(人字木)支承檁、椽的建築法,屋頂似屬四坡重簷式4。(見後圖32)在一號宮室東北約150米處是二號宮室基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約58米,南北約728米,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形制略同於一號宮室,方向北偏東6°,南北線方向亦與當地太陽緯度相符。這是一組由陵墓、墓前大殿、中庭、門塾、東北西三面廊序、南面復廊組成的封閉式官室單位。大墓被盜,從殘留痕跡看,墓中所殉一狗似放在一個紅漆木匣中的,可見墓主生前地位極高。墓前大殿面闊三間,內部有門走通三室,建在一東西長約32米、南北寬約12米、高出當時庭院地面約02米的長方形夯土臺上1。(圖4)
這類佈局嚴謹、主次分明、工程浩大而規模壯觀的宮室建築群體,無疑是為最上層貴族統治集團日常生活和施政所在,唯建築體的性質內涵當有區分。
概言之,一號宮室,類於文獻說的&ldo;夏后氏世室。&rdo;以空間實體論,可稱大室;以南面而尊論,可稱明堂。據戴震《明堂考》雲:&ldo;王者而後有明堂,其制蓋起於古遠,夏曰世室。&rdo;《禮記&iddot;月令》雲:&ldo;天子居明堂。&rdo;《明堂位》雲:&ldo;朝諸侯於明堂。&rdo;蔡邕《明堂月令章句》以為,&ldo;明堂者,天子大廟,所以祭祀、饗功、養老、教學、選士,皆在其中。&rdo;阮元《揅經室集》有《明堂說》,認為:&ldo;有古之明堂,……古者政教樸略,宮室未興,一切典禮,皆行於天子之居。&rdo;一號宮室座北朝南,以太陽定向,南面為尊,正殿前的大庭,面積達5000平方米左右,可聚集萬人以上,適合頒政布令。正殿面開八間,進深三間,宜於王者居住、治事、宴饗或舉行祀典。南大門之東、西兩塾,可供武裝衛士守衛之用,起有門衛房作用。這裡應是最高統治者生活的禁內和行政的中心。
位於其東北方的二號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