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鎮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總之,夏代國家建立過程中,鮮、禹的婚姻,代表著父權制替代母系制過渡階段末葉婚制婚俗的前後不同時期變化色彩,有其社會大範圍內的普遍意義,是與社會形態的演進緊相呼應的,透過種種歷史傳聞,有可能尋繹出其中內在的發展軌跡。
二 夏代王室婚姻的氛圍
有夏一代,父權制的宗親組織形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強。&ldo;始傳父爵,乃能光治先君之基業&rdo;2的禹子啟,是建立夏代國家的關鍵人物,他在排斥母系制,確立父權社會制度方面,表現遠比禹堅決。
《墨子&iddot;非樂上》言啟&ldo;淫溢康樂&rdo;。從史傳看來,至少有兩件事,可看出這位夏王的所為,帶有深刻的社會發展歷史內涵。一件是《天問》中提到的&ldo;啟棘賓商(帝)3,九辯九歌。&rdo;棘讀為亟,有屢次、數番之意1。此事即《山海經&iddot;大荒西經》所說:&ldo;開(啟)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rdo;,郭璞註:&ldo;嬪,婦也,言獻美女於天帝。&rdo;在提高父權制統治權威的同時,婦女屢屢成為啟大施淫威的物件,甚至被任意用來作祭。這在母系制盛行時代是不能容忍的,標誌著父權制的確立,從其起始即建立在奴役女性的基點上。另一件也是《天問》中提到的啟&ldo;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rdo;具體史實已不得其詳,但大體說來,&ldo;勤子&rdo;表明啟確立了父權制的傳子制度,&ldo;屠母&rdo;則象徵兩性對抗中母系制的慘敗狀態。
不過,夏代由母系全面轉入父權社會,原來的氏族內部結構畢竟還相當強,宗親集團對外以父係為代表,而連結其內部關係的紐帶卻每每仍是母系2。夏王太康失國,失在失去王室妻族一方的支援,即是明顯事例。據《楚辭&iddot;離騷》雲:&ldo;夏康娛以自縱,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巷。&rdo;揚雄《宗正卿箴》說:&ldo;昔在夏時,太康不恭,有仍二女,五子家降。&rdo;《路史&iddot;後紀十三上》謂太康&ldo;葉比於淫聲&rdo;,&ldo;般遊亡度&rdo;,&ldo;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從徯於洛油。&rdo;上古母、妻同義。根據氏族結構形態,&ldo;五人御其母&rdo;,當指太康王室妻族與五個子氏族或兄弟氏族所組成的血親集團。太康不圖王室後憂,另與有仍二女姿情遊樂,終於被血親集團所拋棄,在外看來是失國,在內而言是斷送了維繫王室的血親紐帶。
顧頜剛先生曾指出,從父系氏族社會直到奴隸制社會,婦女都是氏族和宗族裡的一筆財產,在生產不發達的社會裡,氏族和宗族要守住一筆財產是不容易的,所以從別的族裡嫁來的女子不可任她流失,其夫既死,弟兄可以娶她,子、侄輩可以娶她,甚至孫輩也可以娶她,這是團結同族的一個方法3。前述陶寺遺址的氏族貴顯實行一夫多妻,也具有透過婚姻關係維繫和團結血親集團的用意。對於夏代權貴婚姻大家庭來說,更是如此。夏王太康不謀後圖,造成妻室離去,意味著失去血親集團的支援,導致王室內部結構體系的破壞,失國也就在所難免。除此之外,夏代史上,有後羿代夏政,寒氏弄權,國家迭相顛覆諸事態,考其緣由,血親集團的得夫,不能不說是重要因素之一。
后羿一名羿,也稱夷羿,是東方有窮氏族落首酋。據《左傳&iddot;襄公四年》引《夏訓》雲:&ldo;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遷於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rdo;杜註:&ldo;禹孫太康淫放失國,夏人立其弟仲康,仲康亦微弱,仲康卒,子相立,羿遂代相,號曰有窮。&rdo;后羿乘夏衰落之際,一度取代了夏政權,但他&ldo;不修民事,而淫於原獸&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