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楚城濮之戰 (第1/3頁)
文明觀測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春秋時期,隨著齊桓公逝世,曾經雄踞中原的齊國步入衰微,南方的楚國趁勢北上,向黃河流域擴張勢力。楚成王在泓水戰役中擊敗了試圖爭霸的宋襄公,楚國軍威大振,進而控制了鄭、許、陳、蔡、魯、衛、曹、宋等多個周邊小國,疆域橫跨長江、淮河、黃河、漢水流域,一時風頭無兩,實力強盛,聲威顯赫。
正當楚國勢力如日中天之際,晉國也在悄然興起。公元前636年,歷經多年流亡磨礪的晉文公終得回國即位。他任用賢能如趙衰、狐偃等人,穩定國內政局,發展經濟,增強軍事力量,晉國國力日漸雄厚。在國內勵精圖治的同時,晉文公對外高舉“尊王攘夷”的大旗。當週王室內部發生篡權動亂,周襄王逃至鄭國並向諸侯求援時,無人響應。晉文公洞察時機,迅速出兵助周襄王平定叛亂,並護送襄王回朝,此舉極大地提升了晉國在中原諸侯間的威望。
晉國的崛起引起楚國警覺,楚成王佔據齊國谷地,扶植公子雍以威脅齊國安全。晉國則聯合齊國、秦國,與楚國形成對峙之勢,兩國間的矛盾愈發激烈。尤其在宋國背楚投晉之後,晉楚之間的衝突全面升級。
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受傷,不久去世,宋國被迫屈從於楚國。其子宋成公繼位後,鑑於宋襄公曾在晉文公流亡時伸出援手,宋國與晉國有著深厚的情誼。眼見晉文公即位後晉國勢力不斷壯大,宋成公遂轉向倚仗晉國。
為維繫在中原的優勢地位,楚國出兵攻打宋國,意在壓制晉國的勢力擴張。公元前633年冬季,楚國聯合陳、蔡、鄭、許等五國組成聯軍,圍攻宋國首都商丘。危難關頭,宋成公派出大司馬公孫固前往晉國求援。
晉文公與眾臣商議對策,晉軍統帥先軫認為這是“回報恩德、救援患難、樹立威望、確立霸業”的絕佳機會,應果斷抓住。晉文公也有志於稱霸中原,欲藉此次救宋之機進軍中原,但考慮到自己流亡時曾受楚王恩惠,直接以此理由攻楚似乎不合情理。狐偃適時提出策略,指出楚國剛與曹國結盟,並與衛國聯姻,而曹、衛兩國曾對晉文公無禮,晉國可以名正言順地攻打曹、衛,楚國必定會出兵援救,如此便可引誘楚軍北上,既能解除宋國之圍,又能避免落下口實,且楚軍長途跋涉,晉國可憑藉以逸待勞的優勢。
確定了戰略方向後,晉文公堅定信心,著手備戰。他親自檢閱軍隊,擴充編制,選拔優秀官員擔任各級將領。
公元前632年初,晉國準備充分,晉文公親率三軍、七百輛戰車橫渡黃河,首先進攻衛國,攻克五鹿,並繼續向東挺進,佔領斂盂,同時派使者出使齊國,成功與齊孝公締結盟約。齊晉結盟後,晉軍逼近衛國都城,衛侯請求講和,晉文公未接受。衛侯轉而尋求楚國庇護,但國民強烈反對,迫使衛侯出走,衛國投降晉軍,晉軍不費吹灰之力佔據了衛國。三月,晉軍揮師南下攻曹,攻佔曹國都城陶丘,俘虜了曹共公。
原本晉軍攻擊曹、衛的目的在於誘使楚軍北上救援,以解宋國之圍。然而,面對曹、衛的緊急求助,楚軍並未北上,反而加強對商丘的圍攻,宋國再度告急。
面對此困境,晉文公陷入了兩難:若不南下救援宋國,宋國可能因力竭而降楚斷晉,這將不利於晉國在中原爭霸的戰略佈局;若南下救援宋國,則原有的誘楚北上、在曹、衛地區決戰的戰略意圖難以實現,且晉軍兵力有限,遠離本土,與強大的楚軍正面交鋒並無十足勝算。晉文公再次召叢集臣商討,先軫經過深入分析,提出了新的策略:讓宋國表面上疏遠晉國,派人攜帶財貨賄賂齊、秦兩國,請它們出面勸說楚軍撤兵。晉國則將曹、衛的部分領土割讓給宋國,以堅定宋國抵抗楚國的決心。由於曹、衛原本是楚國的盟友,此舉必將激怒楚國,使其拒絕齊、秦的調停。齊、秦兩國出於貪財和反感頑固立場,勸解不成,便會倒向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