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之戰的故事 (第2/3頁)
文明觀測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佈陣,嚴陣以待,準備與周軍展開一場生死決戰。
針對周軍的三軍部署,鄭莊公也將鄭軍劃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中軍、左翼防禦陣型(左拒)和右翼防禦陣型(右拒)。其中,公子忽(曼伯)指揮右翼,衝擊周軍左翼;祭足指揮左翼,攻擊周軍右翼;原繁和高渠彌共同指揮中軍,緊跟鄭莊公,協同左右翼作戰,並根據戰場形勢靈活出擊。
在西周時期,戰爭活動遵循一套嚴格的“軍禮”制度,強調以禮為先,以禮為本,旨在追求道德和軍事雙重層面的勝利,而非單純消滅敵軍力量。那時的常規作戰方式為三軍對陣,中軍先行,左、右軍隨後跟進。戰前,鄭國的大夫公子元仔細分析了周室聯軍的組成狀況,發現周王親自指揮的中軍是精銳勁旅,戰鬥力強勁,而左、右兩軍則是由各國臨時拼湊而成的聯軍,缺乏統一指揮和凝聚力,尤其是陳國因內亂而軍心渙散,鬥志低落,戰鬥力薄弱。基於此,公子元建議鄭軍在開戰時應保持中軍穩定,不急於出擊,優先打擊周左軍的陳軍,預料陳軍會迅速潰敗;隨後轉向右翼,擊潰蔡、衛兩軍組成的右軍,因其本身戰鬥力不強,加上受左軍潰敗的影響,必將無法有效抵抗;一旦左右兩軍潰敗,必然嚴重影響中軍士氣,屆時鄭軍便可集中兵力,一舉擊破週中軍,從而贏得全面勝利。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鄭莊公採納了公子元的合理分析和建議。當時作戰主要依賴戰車,每輛戰車通常由三位甲士駕馭,七位甲士伴隨作戰,其餘步兵則在前方衝鋒陷陣。以往的作戰經驗表明,當諸侯聯軍對抗北方的遊牧民族時,一旦前列步兵被突破,戰車便失去了保護,無法發揮威力,因此常常戰敗。鄭國大將高渠彌吸取教訓,創新提出了改變傳統戰車陣型的構想,建議將戰車置於陣型前端,而步兵則以五人為一組,分佈於戰車兩側和後方,填補戰車間隙,確保步兵與戰車緊密配合,形成攻守兼備的整體陣型,因其形狀類似魚鱗,故此陣型被稱為“魚麗之陣”。鄭莊公展現出非凡的膽識和智慧,在這場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戰役中,果斷採用了這一前所未有的戰術佈局。
戰鬥打響,周桓王率中軍擂鼓向鄭中軍發起挑戰,但鄭中軍並未正面應戰。周軍正在困惑之際,鄭軍左右軍以魚麗陣型突然殺出。戰場上,鄭軍將領透過旗幟和鼓聲指揮排程陣型,鄭大夫曼伯指揮右翼首先向周室聯軍左翼的陳軍發起猛攻。正如預測,陳軍迅速潰敗,逃離戰場,周室聯軍瞬間失去左翼支撐。與此同時,鄭軍左翼在祭足的指揮下,對周右翼的蔡、衛兩軍發動攻擊。蔡、衛軍同樣抵擋不住,甫一接觸便紛紛敗退,亂作一團。
周桓王所率的中軍在失去左右兩翼支援後,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軍心浮動,秩序混亂。鄭莊公抓住時機,揮舞旗幟指揮鄭中軍加入戰鬥,與祭足、曼伯分別指揮的左右翼軍隊合力對週中軍展開夾擊。週中軍在鄭軍三面攻勢下,軍心大亂,無法抵擋,最終大敗而退。
周桓王負傷撤退時,遭到鄭國大將祝聃一箭射中肩膀,勉力指揮軍隊突圍。祝聃等人建議乘勝追擊,俘虜周桓王以擴大戰果,但鄭莊公審時度勢,考慮到周天子雖已喪失實權,但仍象徵著天下的共主,過度逼迫可能會引發其他諸侯的反感,讓自己在政治和道德層面上處於劣勢。於是他阻止祝聃,聲稱:“我們的目的是自衛,避免國家覆亡即可,不應用盡手段逼人於絕境,尤其對手還是天子。”
戰後,鄭莊公為了顯示對周天子的尊重,特地派大夫祭足去探望受傷的周桓王及其將領,並表達了與王室和解的願望,以緩解兩國緊張局勢。周桓王復辟周室的夢想徹底破滅,面對鄭國伸出的和平橄欖枝,他也只能接受葛之戰的失敗,與鄭國握手言和。
葛之戰的勝利極大地提升了鄭莊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