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還有說“”就是鱷魚的,如唐善純在《釋“”》一文中說:“‘’正是苗語鱷魚的意思。”“”源於苗語,即是鱷魚,是楚人的圖騰。”類似說法尚可舉出數端,限於文幅,茲不贅錄。

一言以蔽之,用上述諸說詮釋楚史何以名,都是牽強的、站不住腳的。孟子在說那段話的時候,當讀過晉、楚、魯三國的史書。否則,是不可能做出“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的結論的。孟子所說的“一也”,當是指這三國曆史書的形式特點、內容結構是一致的。

魯國的《春秋》經孔子修訂後流傳至今,且有傳者三家,謂之“春秋三傳”。其基本狀況,一目瞭然,無須多言。晉國的《乘》,早已亡佚。但其所記為田賦乘馬之事,也不難理解。據《司馬法》所言:“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十為通。通為匹馬,三十家,士一人,徒二人。通十為成,成百井,三百家,革車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十成為終,終千井,三千家,革車十乘,士百人,徒二百人。十終為同,同方百里,萬井,三萬家。革車百乘,士千人,徒二千人。”由此可見,田賦乘馬之事,關乎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大事。與孟子“事則齊桓晉文”無悖。

另據《左傳》記載,晉在城濮戰時,僅有戰車三百乘。而到昭公十三年,經過約一百年的努力,竟擁有甲車四千乘。這大概就是晉人以“乘”作為史名的原因吧。

楚國的史書所記絕不可能是“囂兇之惡”,前文列舉的那些說法,與孟子所言不相合拍,於理不通。“”二字從木,它一定還有與木有關的本義在。《說文解字》:“檮,斷木也,從木,壽聲”。而“杌”字,《說文》未收。但收有“兀”字,解為“下基也”。《漢語大字典》“杌”下有一個義項非常明晰:“砍樹剩餘的樁子”。“檮”和“杌”放在一起,“”的詞義應該是十分清楚的。可是,某些文字學家卻反而把它理解得複雜了。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檮”雲:“謂斷木之幹,頭可憎者。”“斷木”是,而“頭可憎”則為“添足”。焦循在《孟子正義》中說:“惟皆從木,縱破為析,橫斷為。斷而未折其頭則名頑。是則頑之名,因其頑,假斷木之名,以名之為,亦戒惡之意也。”“橫斷為”甚是,餘則皆為不著邊際之發揮。此正應了一句名言:超越真理一步便是荒謬。

5命名

“”的本義非常簡明,就是樹木橫斷之後剩下的樁子。

楚人為什麼要用“”命名史書呢?

正如《春秋》為史書之名一樣。春秋本是一年四季中的兩個季節名稱,或謂商周時期一年只分春秋二季,後來才增加冬夏而有四季。當時人們就用“春秋”指一年,歷史是一年一年地記載的,所以引申為歷史。周人、魯人用“春秋”作為史書之名,反映了周魯之人的聰明才智。楚人用“”作史書之名,則由楚人的特殊情況而定。“”可以反映樹木生長的歷史。橫斷後的樹樁子上有一圈一圈的年輪,一輪或為一年,有多少輪則表明樹木生長了多少年。引申為歷史,真是太恰當了。江淹在《遊黃檗山》詩中寫道:“殘杌千代木,廧崒萬古煙。”詩人正是從“殘杌”上看到了千代之木。我們不得不十分佩服楚人的聰明。用“”為楚史之名,不僅在於它內涵的準確性,還在它充分地體現了楚的民族特徵。“楚”字從木,是族名,也是國名。楚從林中建國,故楚人對林木的認識,較他人更深刻,感情較他人更濃烈。春秋時期,百國史書皆用“春秋”命名,而楚人卻別有見地地以“”來為自己的史書命名,其個性特色當令人拍案叫絕!明白了“”引申為年輪之義,而楚史是一部什麼樣的史書也就不難理解了,它同魯之《春秋》、晉之《乘》一樣,只能是一部編年記事的通史。楚國有篳路藍縷的歲月,也有問鼎周室的輝煌。楚史有書寫不盡的自豪和驕傲,

遊戲競技推薦閱讀 More+
緒亂中醉步

緒亂中醉步

匆匆
遊戲 完結 8萬字
封神榜逆天成聖

封神榜逆天成聖

絕對零度
遊戲 完結 0萬字
蒼寰七宮

蒼寰七宮

幽雨
遊戲 完結 1萬字
紫禁心經

紫禁心經

貓王
遊戲 完結 66萬字
龍魂之睚眥必抱(耽美寵溺)

龍魂之睚眥必抱(耽美寵溺)

旅遊巴士
遊戲 完結 91萬字
我的美麗空姐

我的美麗空姐

蠍子王
遊戲 完結 72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