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和呂布的第一次 (第1/2頁)
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斐潛猶豫半響,然後向李儒一拜,“實不敢違言師長,請郎中令見諒。”——此時的李儒已經官拜郎中令。
李儒淡淡的說道:“是不敢,亦或不能?”
斐潛的選擇其實沒有錯,畢竟蔡邕是自己的老師,不管如何,在人背後議論是非都不是一個君子所為,更何況是論及自己的師傅,因此斐潛將“不敢違言”其實有三個意思,一個是表示自己不方便論及師長;二是說蔡邕也是清流一員,自然會有一些言論;第三就是暗含“不敢”表示蔡邕最多也就是說說而已,並不敢怎麼樣……
沒想到李儒眼皮子都不眨一下,立刻就完全理解了並反問說是“不敢”還是“不能”,表面上是問斐潛,實際上還是問蔡邕。
這下就把斐潛逼到死衚衕裡了,不敢和不能都完全變了味,現在再回答那個都不好,又不能不回答,斐潛忽然急中生智想到一句話,便向李儒拱手道:“所謂可而有否焉,其否以成其可;所謂否而有可焉,其可以去其否。”
這是左傳裡面晏嬰論和與同的話,斐潛說這句話的關鍵是左傳裡面的這句話接下去的那句——“是以政平而不幹,民無爭心。”
這段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大臣晏嬰和國君討論“和”與“同”的一段話,在這段記載中晏嬰表示“和”與“同”,表面上看起來很相似,但在實質上,又完全不一樣。
同,是絕對的一致,沒有多樣性,因此,它代表了單調沉悶,它也沒有內在對活力和動力,不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東西。
和,卻是相對的一致性,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是各種不同的矛盾透過相互調節而達到的一種平衡狀態。因此,它保留了各個因素的特點,又不彼此抵消,是一個具有內在活力、生命力的整體。
斐潛用這句話來說明現在的情況,又在原話裡面故意隱去了“君臣”二字,表示並不是談及漢少帝和董卓,只是用來表述但凡每一件事情都肯定有贊成的,有反對的人,就看如何取捨了。
如果按照後世的說法,就是那句名言,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或者更簡潔一些——和諧。
斐潛言下之意就是我師傅蔡邕和我,都是你李儒可以團結的物件,是可以和諧相處的,我們並沒有什麼所謂的“爭心”……
李儒聽完,忽然微微一笑,“善!汝師授汝左傳,果然相符!”
斐潛到也不客氣:“謝過郎中令誇獎!”
正當此時,李儒府內的下人前來稟報,說是都亭侯來訪。
已經是出了一身冷汗的斐潛都沒注意到下人說的人是誰,便趕快趁這個機會告退。
李儒也沒有攔著,便同意斐潛回去了,只是在斐潛臨走之時好似隨意的說了一句,“汝若有閒,可常來。”
斐潛嘴上答應一聲,心裡卻想,我這就來一趟,已經是累死多少腦細胞啊,還經常來,那不是自己給自己找抽麼?
斐潛一邊腹誹,一邊快速往外走,卻沒注意在拐角處差點撞上一個人——
說是差點,因為斐潛在快要撞上的時候就只覺得自己身體一輕,直接就離地而起,自己居然被迎面來的人一把拎了起來!
好一條大漢!
這是斐潛的第一眼的感覺,不過隨後就感覺自己像一隻小雞似的被拎著,實在有些尷尬難堪……
話說我有那麼輕麼?還是我來三國後都沒吃好,變瘦了?
一旁的帶路的下人都嚇了一跳,忙不迭的趕快解釋介紹一番,呂布這才知道被自己抓在手裡竟然是蔡邕和劉洪的弟子,連忙將斐潛放下,叉手為禮,說了一聲多有得罪。
等到斐潛雙腳著地後,才發現自己比呂布居然矮了至少兩個頭!按說斐潛也不算矮了,按照他自己的預測,自己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