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佛說世間萬物皆是眾緣和合而生,現在就談談本書的緣起吧。
這部小說的選題和創意,源於兩年前,我與一位相知多年的編輯朋友在qq上的閒聊。當時不知怎麼,聊著聊著就聊到了王羲之的千古名帖《蘭亭序》,朋友建議說:&ldo;能不能用這個經典的文化符號做釦子,寫一部好看的歷史懸疑小說?&rdo;
我當即靈光一閃:能啊,為什麼不能?
眾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王羲之的&ldo;骨灰粉&rdo;,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名望和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李世民賣力宣揚的結果,所以我當時就想:假如李世民力捧王羲之的真正原因,並不單純是喜愛他的書法,而是深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隱秘動機,那麼用一部小說把這個動機找出來(編出來),豈不是很好玩?
於是,我倆一拍即合,這個專案就此啟動。
隨後,我一頭扎進故紙堆,蒐集了一切我能找到的有關《蘭亭序》和王羲之的資料,用差不多一年時間消化史料並完成了構思。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止一次體會到了&ldo;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rdo;的快感‐‐我虛構的神秘組織天刑盟及其相應的種種陰謀論,居然與歷史上真實發生的很多事情都能嚴絲合縫地扣上,這太讓人驚喜了!
無論是蘭亭會的實質、淝水之戰的內情,還是李世民與《蘭亭序》的糾葛,以及《蘭亭集》中那些讓人浮想聯翩的詩文,無不是編織陰謀論的絕佳素材。這些原本散落在故紙堆中的毫不顯眼的東西,就如同隱藏在歷史暗角中的一支支兵馬,只等我扛起天刑盟這面大纛,便蜂擁來附、齊聚麾下,任憑我指揮調遣,同心戮力完成一場精彩的&ldo;殺局&rdo;。由於太多的歷史細節與我虛構的東西暗合,以至到後來連我自己都有些恍惚:這一切到底是我的編造,還是歷史上果真實有其事?
當我用上述陰謀論成功地&ldo;忽悠&rdo;了自己,我想,它應該也能&ldo;忽悠&rdo;到一些讀者。
完成構思只是成功了一半。接下來動筆寫作,我才發現自己原有的知識積累遠遠不夠。我雖然已經把唐朝將近三百年的歷史寫了一遍,對唐朝的典章制度、重大事件和歷史人物都還算熟悉,但僅憑這些卻不足以構建一個具有真實感的小說世界。優秀的歷史小說,不僅要做到歷史與虛構的巧妙結合,還要讓筆下人物的言談舉止、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儘量貼合其所處的時代。簡言之,情節是虛構的,但細節一定要力求真實。
我個人不太喜歡現在熱播的一些古裝劇,原因之一就是細節上的硬傷太多,令人慘不忍睹。舉幾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國內古裝劇,不管是號稱歷史劇還是古偶言情劇,也不管故事發生在哪個朝代,所有人出門一律花&ldo;銀子&rdo;,這其實是個低階錯誤。白銀作為流通貨幣,是明朝以後才有的事情。在此之前,主要貨幣都是銅錢。比如在唐代,小額消費用銅錢,大額消費用&ldo;布帛&rdo;。如果是出於影視呈現的需要,不方便讓人物拉著一車布帛去購物,那麼在大宗交易時可以用金子替代(本書便是用&ldo;金錠&rdo;作為替代品)。此外,在目前絕大多數歷史小說和古裝劇中,無論大小官員都被稱為&ldo;大人&rdo;,這也讓人很尷尬。稱呼官員為&ldo;大人&rdo;,其實也是宋明以後的事,而在唐代,都是以職務或職務的雅稱稱呼官員,如稱宰相為&ldo;相公&rdo;或&ldo;閣老&rdo;,稱六部官員為&ldo;尚書&rdo;&ldo;侍郎&rdo;,稱刺史為&ldo;使君&rdo;,稱縣令為&ldo;明府&rdo;,稱縣尉為&ldo;少府&rdo;,等等。還有,&ldo;太監&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