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陰之變與六鎮分流 (第3/4頁)
衣冠正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河陰之變。。。
河陰之變的過程殘忍且充滿了轉折性,前言有說,這是一場諸方溝通、早有預謀的大屠殺,爾朱榮在事變過程中展露出來的態度搖擺就很值得玩味。
顯然,在發動河陰之變前,爾朱榮並無稱帝之心,無論六鎮豪強領袖之一的賀拔嶽、還是之後投誠的武衛將軍費穆,皆無勸進之謀議。
當胡騎大肆屠殺,死者兩千餘人時,這樣的殺戮規模應該已經是超過了之前諸方溝通計劃的規模,而這時候爾朱榮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訪募朝士書寫禪文,流露反態。
這一階段的爾朱榮,明顯是上頭了。高歡勸進是否屬實暫且不論,但其所恃之北鎮豪強意見不協則顯而易見。而之後的鑄像不成,更讓他心態崩壞。
歸根到底,爾朱榮在發動河陰之變時,其所擁有的嫡系力量以及所創功業,俱不支援他踏出最後一步。
河陰之變是北魏末年長久失治、文武失洽、矛盾累積的集中爆發,爾朱榮適逢其會、成為此次屠殺的最終實施者,並未因此營造自我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反而因此殘忍致使政治聲望的破產。
從這一角度而言,爾朱榮也是北魏文武解體、矛盾爆發的一個犧牲品。
儘管後續他又有滏口之戰大敗葛榮叛軍、指揮平定關隴叛亂的功業加身,但最終還是沒能帶領爾朱家取代元氏成為北方大地新的統治者。
爾朱榮的死確是有其偶然性,但河陰之變後,他之前數年所攏合的北鎮勢力之離心也是無從掩飾的事實。即便不死於他所扶立的孝莊帝之手,高歡、賀拔嶽等北鎮豪強亦絕不會長久受其驅使。
北魏東西分家後,東魏、西魏交戰過程中,凡所檄文聲討,常有互揭老底的口水仗,多以對方同爾朱氏關係更親近為一大罪狀,也是一大看點,爾朱氏之失德由此可見。
爾朱榮在政治上雖然殘暴短視,但在軍事上仍頗有亮點,尤其是平定葛榮叛亂的滏口之戰,更是其軍事生涯中一個璀璨亮點。
河陰之變後,爾朱榮雖然仍保留了把持北魏朝政的權柄,這關鍵也是因為朝堂幾乎都被殺空了,而他自身其實也陷入了空前的政治危機中,甚至嚇得不敢進入洛陽,亟待扭轉這一局面。
此時河北的葛榮已經兼併杜洛周而聲勢大壯,將兵數十萬南圍相州鄴城。
國之逢亂、需仰武臣,葛榮叛軍的存在其實也是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的底氣之一。當時叛軍勢大,歷數河北除爾朱榮外,已經沒有另一勢力能夠抵抗葛榮。
歸鎮晉陽之後,爾朱榮便開始籌備對葛榮作戰,因懷朔鎮高歡曾輾轉叛軍多部之故,先遣高歡前往遊說勸降叛軍七王並萬餘部伍。
爾朱榮則率七千勁旅東出滏口,與葛榮叛軍進行大戰。是役,爾朱榮身自陷陣,出於賊後,表裡合擊,大破葛榮,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指揮與作戰才能。後續戰事中,懷朔鎮侯景又就陣生擒葛榮。
葛榮叛軍自非烏合之眾,其所統數十萬六鎮鎮民更是之後東魏、西魏之所立國交戰的軍隊精華。
爾朱榮以七千弱旅破之,一時間也是威震南北,自此六鎮精華盡歸爾朱榮。
與此同時,爾朱榮內部諸方勢力格局也在發生變遷。
原本爾朱榮之所倚重,主要還是賀拔嶽兄弟為首的武川鎮豪強,但武川鎮豪強在河陰之變時阻止爾朱榮自立,彼此之間便埋下心結。
反觀懷朔鎮高歡,勸立或未必實,態度起碼曖昧,也因此更得爾朱榮看重。
特別在與葛榮交戰前後,高歡有臨陣勸降之功,侯景則有生擒葛榮之功,懷朔鎮諸將表現亮眼。武川鎮賀拔勝等雖然也有勝蹟,但卻不如懷朔鎮豪強表現亮眼。
因此在平定葛榮叛亂之後,爾朱榮對諸將封賞也更偏向懷朔鎮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