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 (第1/5頁)
散發弄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它只能是,也必然是一個巨型的石砌周壁的豎穴墓礦,然後再附設一些迴環相連的
隧道式的別室和墓道耳室。而內部結構則是由石、磚、木料組成多級桁架式建築拱
衛穹窿頂的群體建築。因此,同人們所見到的古代陵墓一樣,秦始皇陵地宮也大致
分為墓室、別室(側室),墓道三個部分。
墓室是始皇陵地宮中放置棺槨的主體墓穴,或稱槨室。據測知,秦始皇陵地宮
上口起掘的範圍很大,南北長515 米,東西寬485 米。在這個地宮上口之內,經施
工處理,由四面向內收一段距離後,築“方城”一週。方城四面闢門,其中惟東面
有五個門道,為避免陵區雨水徑流灌注墓室而造成塌方,除採取導流措施外,還在
方城之內收分、斜行地向下挖掘墓擴。而在墓底,再壁直地挖築槨室。秦始皇陵室
這個由巨型的豎井式壙穴構成的三維空間,猶如一個倒置內空的“四稜臺體”,也
即是考古學家常說的口大底小的“仰鬥”狀。事實上,自春秋到秦漢間的大型土壙
墓,斜壁上都帶有多級臺階,像已出土的秦公一號大墓就有三級,而楊家灣漢墓則
有五級。那麼,秦始皇墓中的周壁根據“數以六為紀”(《史記·秦始皇本紀》)
規定,就可能有六層臺階環繞著。如果從透視的角度看,整個墓室就是六個由大到
小的倒四稜臺疊加而深入地下的大土坑。
《關中記》曾說過漢陵“方上”的面積是一百二十步,而漢陵封土堆基部的底
面積大於上口的這種合理結構,顯然是承襲秦陵而來。秦始皇陵家經過漫長曆史的
風風雨雨,終使它由原來周長2087。6 米縮小到現在的1390 米,足見它被歷史的
風雨無情地脫去70~82。5 米的一層“厚皮”。完全可以這樣認為,在這脫掉“皮
層”的地方,即現在陵冢的周圍,下深8 米,即是地宮上部的外圍建築。據考古專
業人員測知,墓壙上口有一道高和厚各約4 米的“方城”,南北長460 米,東西寬
392 米,其頂部距今地表只有2。7 —4 米。
在這周長1704 米的四邊正中有斜坡門道,其中南、北、西三面各一,東邊有
五。門道寬達12 米,已用夯土填實。由探知的墓底強汞區得知,這個範圍東西長
160 米,南北寬120 米,並很可能就是槨室所在。
關於墓室的結構問題,我們無妨援引王學理、程學華等考古學家所總結的考古
資料作推導,也許有更多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已經知道,在中國歷史上,上自殷
周、下迄漢代的大型陵墓,凡是在平川地帶營造墓室者,無不穿土為壙,作成朝天
的豎穴墓槨墓,槨頂橫鋪原木,填土夯實,與地平齊。
已經發掘的王侯大墓,如殷墟侯家莊西北岡“亞”字形大墓、武官村“中”字
形大墓、婦好墓、鳳翔的春秋時期秦公一號大墓、咸陽楊家灣漢墓等,都為我們提
供了這方面很好的例證。至於戰國晚期,雖然已經開始出現了洞室墓,但這還只局
限於小型墓葬。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的墓穴固然是大型的洞式墓,也開了“以山
為陵”的先聲,但這屬於鑿山為藏的另一種型別。另外,像湖南長沙象皮咀的吳氏
長沙王墓和陡墓山曹■(長沙王后)墓,則為我們提供了西漢文、景二帝時期諸侯
王墓的典型材料。這兩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