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生活荒淫的本性,漢國的國勢衰微與他有很大的關係,但他卻不是亡國之君,與很多亡國君主不同的是他知道納諫,儘管有時似乎並非出於本心,但他至少知道如何處理好君臣之間的關係,他曾多次採納直諫之臣的建議,也能夠放下架子向大臣認錯,聽取部下的意見,即使是出於不得已,客觀上也可能會有好的效果。而對於熟知劉聰性格的陳元達,看似冒死進諫,卻又給自己留了條退路,因為他也明白進諫要講究策略,如果真的因為一時之快被劉聰殺了,並不會起到真正的作用。鎖腰的行為看似貪生,實際上卻給了劉聰本人一段時間去考慮,因為只要有人勸言,劉聰肯定會改變想法的,這裡面的真真假假,大概也只有君臣雙方自己才明白吧。由此我想到了比干之類的直諫而死的大臣,儘管我們可以舉出若干個理由說明比干不可能採取陳元達的方法去勸諫,但落得身死的下場其實也並不會讓帝王幡然醒悟;而另一方面的例子,我想到的是五代時期的李存孝,他好像不是因為進諫被殺的,不過李克用想殺他的時候倒是希望左右有人能夠替他說幾句話,給自己一個臺階下,結果李存孝樹敵太深,竟然無人勸言。我的結論便是:進諫(當然諸位可以把這引申到現如今的提建議什麼的)必須知己知彼,講究策略。要有智慧,當然學淳于髡隱語諫莊王是最好的,如若智慧不足,退而求其次,學學陳元達也不錯,也很可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對於這件事中的另一個主角劉娥,她能夠從歷史的角度反思自身,她的那句&ldo;後人之觀妾,亦猶妾之視前人也&rdo;,何只是女人,我以為我們都應該好好想想自己的一言一行,想想別人會怎麼看,怎麼想。當然每個人都用同樣的標準來看待是不可能的,但歷史是無情的,處事自當審慎。)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