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 (第4/5頁)
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橫交叉,水陸網狀,小橋流水處皆是人家。小時候我只聽大家說去一趟常熟是去“常熟城”的,還從未聽說到吳江和崑山、太倉等周圍幾個地方的名字後面加過“城”字的,除非是上蘇州才叫“到城裡去”。
你聽明朝吳地詩人沈以潛詠琴川的詩句:吳下琴川古有名,
放舟落日偶經行。
七溪流水皆通海,
十里青山半入城。常熟古時又名琴川,是因為城內有七條河流穿城而過,從空中俯視風景如畫的城郭猶如一把七絃古琴。這“古琴”兩邊既有半入城的江南名勝虞山,又有兩泓明鏡一般、面積達十平方公里的尚湖、昆湖兩大水域,如此江繞城、城抱山、山枕湖,構成了常熟這個千年古城的獨特風韻。
常熟歷史上有太多的名流英雄。光是文化大家就有與唐伯虎齊名的“吳中四才子”之一的徐楨卿,還有“江南詩聖”錢謙益和“巾幗烈女”柳如是及晚清《孽海花》作者曾樸等常熟邑人。兩代帝師翁同龢自然不用多說,常熟人在明清朝考中狀元的就有8人,有9人在朝中當過宰相。這樣的大牌人物,在蘇州列縣中是不可能有的。說今,“兩彈一星”的元勳王淦昌是常熟人,大學者錢昌照是常熟人,我國電信和外貿事業的開拓者李強是常熟人,水利大師張光鬥也是常熟人,後來常熟的一部分劃到了張家港,張光鬥先生也一下子從“常熟名人”的名單中被劃了出去。有人後來再問張光鬥老先生,你到底是常熟人還是張家港人·老先生幽默地說:我是蘇州人。 。。
第20章常熟的“品牌”故事(2)
常熟人有資格成為蘇州地區的“長子”,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除了它的建城史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原因外(常熟也是國務院批准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這一點與蘇州城是平起平坐的),還與歷史上的一對兄弟有關——
商周交替之際,有一對兄弟不遠數千裡,從富庶之邦來到當時荒蠻的江南大地,甘心斷髮文身當農民,並帶領當地百姓墾田治水,建立“勾吳”之國,他們就是仲雍與泰伯兄弟倆。仲雍是周太王的次子,本名虞仲,在當時的王室中,虞仲精於文韜武略又忠厚勤勞而深得人心。但周太王屬意其幼子季歷繼承大業。虞仲明白後便勸兄長泰伯一起順從父意,讓國避位。泰伯被兄弟說服後,兩人借採藥為名,從渭水流域,千里迢迢來到了常熟、無錫一帶。後來季歷之子昌(即周文王)繼位,使中華民族有了一段非常輝煌的歷史。而身為王子的虞仲兄弟倆,卻在江南的荒蠻的原野上同百姓一起堵水墾荒,苦心經營,最後也建立起了不朽的偉業。虞仲歿後葬於常熟城邊的山頭,此山因而得名虞山。如今每逢清明時節,仲雍墓前總是圍著成千上萬的當地百姓為這位先祖燒香磕頭……
虞仲兄弟的史蹟和仲雍墓立於常熟,也說明了常熟在古代的歷史地位。這個時間比伍子胥在蘇州建城要早出數百年。
在《常熟市志》上還有一則典故,也能說明常熟在遠古時代早有繁盛文明之景象:
據傳孔子晚年不放心各地學生的作為,曾駕車南行吳地察訪言子(言偃,字子游)的德行。一日,孔子來到常熟西南郊的“十里亭”,時值炎夏之季,一路上悶熱異常,孔子一行很想進城早些歇息。孔子舉目四望,見附近河中有一赤膊孩童正在捉螺螄,即下車含笑問道:“去此城內有幾許路·”那孩童見孔子一副斯文樣子,便拿起盛螺螄的缽頭頂在頭上,口中有板有眼地吟唱起來:“缽為冠,水為衣,此去琴川一十里……”(常熟城古時稱琴川)。孔子聽罷暗忖:此地孩童都如此知詩達理,足見文風之盛。吾何須再去關照子游·於是孔子折身回了山東。
那天我在常熟,與一群北京來的文友聽常熟市委副書記秦衛星講起這樣一件事:
前年北京有幾個部委領導到常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