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5頁)
蒂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對兒子的施教上,我一直深信〃百聞不如一見〃
我除了教給兒子書本上的知識,還注意利用一切機會來豐富兒子的知識。比如,看到建築物,就告訴他那裡面有什麼,坐落在什麼地方;看到古城之類,就告訴他過去這個城的歷史,以及圍繞這個古城的種種秩聞趣事。
一個只拘泥於書本知識的人,會變得目光短淺,頭腦狹隘,不可能成為有創見的學者。不僅如此,如果僅僅停留在書本而不直接走入生活當中,那麼就連書本上的知識也不可能充分地掌握。
我相信一個書呆子式的人物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有任何作為,所以便儘可能地讓兒子在生活中學習知識。
有一次,卡爾在書上讀到伽利略那個有關〃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故事,便問我:〃爸爸,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真的是同時落地嗎?這怎麼可能呢?明明一個重一個輕,應該重的先落地才對。〃
伽利略這個著名的故事或許德國所有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都知道,但據我所知很少有人對此提出疑問。
許多孩子恐怕都會這樣想:〃書上都那樣寫了,肯定沒有錯。〃當然,書上寫的這件事以及這個物理現象肯定是真實和正確的,但僅僅因為書上那樣寫了就完全相信卻是一種懶惰或盲從。
卡爾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具有獨自思考能力的孩子,他從來不輕信書本,什麼事都要親身體驗一下才肯罷休。
為了讓卡爾對〃兩個鐵球〃有直觀的認識,我便專門為了找到了兩個一大一小的鐵球,並帶著他爬上教學的頂樓作這個實驗。
人們見我這樣,都有說,〃威特牧師太寵孩子 〃,〃伽利略的原理一定是正確的,根本沒有這個必要〃。但我並沒有理會別人的議論,最終還是和卡爾一起成功地做了這個實驗。
做完實驗後,卡爾覺得這太神奇了,便下決心一定要弄清〃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原理。於是,在那一段時間裡,卡爾津津有味地研究起本來很枯燥乏味的物理學。
在卡爾的幼年時期中,這樣的例子還有許許多多。從某個方面講,卡爾的學習熱情正是在這種親身體驗、接觸實物的過程中一步步培養起來的。
為了讓兒子接觸更多的人和事,兒子2歲以後,不論走親訪友還是買東西,也不論參加音樂會還是看歌劇,我去哪兒都帶著他,讓他從小就與身份各異的各階層人士交往、談話。這樣做的結果是,兒子具有很好的社交能力,從小到大從不怯生、不怯場,越是人多或越重要的場合,兒子就發揮得越好。後來兒子成名後必須出入一些正式場合,與貴族、王公大臣,甚至國王打交道,他都能表現得非常得體,給別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我見過一些在學問上十分優秀的人,因為缺乏經驗,出入這類場合時就顯得畏縮慌張,實在不雅。
除了見人,還要見物。只要有空,我就帶兒子去參觀所有的博物館、美術館、動物園、植物園、工廠、礦山、醫院和保育院等,以開闊他的眼界,增加他的見識。在參觀前,兒子都要先閱讀大量有關的書籍,有一個大體的瞭解,然後再透過自己的眼睛實地接觸這些事物,獲得了大量與直接感知相一致的資訊與知識。在這時,兒子的腦子總是轉動得特別快,心裡充滿著尋根究底的疑問。面對兒子源源不斷的問題,我總是盡我所能給他說明和解釋,並做到深入淺出,決不隨便敷衍。因為我知道,這樣教授知識最自然而且有效。
光參觀還只是這類教育的一部分。每次參觀歸來,我還讓兒子詳細敘述見到過的一切,或者讓他向母親彙報。由於有這一功課要完成,使兒子在參觀中總是用心觀察,認真聽取我或者導遊的介紹與講解。這樣一來效果就更為顯著,兒子能記住更多的東西。
兒子3歲以後,我不再侷限於哈勒地方,開始領著他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