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胡思敬是舊派文人,對張、袁二位新派官僚存有成見,所以說的難免過分。其實直隸總督常駐天津,北京朝廷裡用什麼人,他可以運動,可以舉薦,但決定權在太后那裡,胡所列舉的那些人都是因能力出眾,治績非凡而快速升遷的。但胡的話也明白道出了張、袁二人在用人上的不同風格。張重資格出身(也就是今天的學歷),對人求全責備;袁則不拘出身、不論資格,不分地域,不限流品,上至翰林進士,下至販夫走卒,三教九流,五湖四海,惟才能是舉,恨不得全天下的人才都為我所用。其辦法說穿了也非常簡單,就是不吝惜金錢權位,推舉拔擢下屬不遺餘力。在歷史上,這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如漢高祖、漢武帝、曹操等的一貫做法,放在他們身上,被當作用人不拘一格的美談;而在袁世凱這裡,則被稱為&ldo;濫交汙取&rdo;,其實袁世凱用的也都是一時的人傑,區別在於曹操把皇帝留給兒子作而且作成了,袁世凱則是自己作結果失敗了。成則英雄敗則寇,一樣的作為,就有了如此不同的評價。袁世凱的做法在領導學上應該是一種啟示:做領導人的不光要會用人,還要及時給下屬以機會,別人跟你幹才會覺得有奔頭。仕途上的人都是&ldo;政治人&rdo;,本能地追求升遷,跟著袁世凱幹有奔頭、升官快,北洋對人才的巨大吸引力就是這樣來的。
說到袁世凱的用人,北洋時期又有新的特點,一是大量使用留學生,一是大量聘用外國顧問。袁世凱作過駐外使臣,深知懂外語、通外情的人材的重要,所以一直非常注重羅致留學生。在他的北洋新班底當中,留過學的人員不在少數,這裡擇其較重要者略作介紹。
唐紹儀(1860‐1938),字少川,廣東香山人。唐紹儀是曾國藩、李鴻章發起的、同治年間由容閎帶去美國留學的那幾批官費幼童留學生中的一個,是留學生的老前輩了。少川出國那年(1871)才十三歲,先入康乃狄克州立中學,後入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大學攻讀文科。光緒七年(1881),朝廷擔心孩子們從小到大地在美國生活、學習,最終會被&ldo;洋化&rdo;,於是提前召回,中斷學業也在所不惜。少川回國後讀了一段書,次年就作為北洋選派朝鮮的海關會辦、德國人穆麟德的秘書前往朝鮮,這時他還是一個二十出頭的青年。
1884年,朝鮮爆發了日本人和開化黨策動的&ldo;甲申政變&rdo;,王室的親信大臣閔泳翊在宴會中被砍傷,混亂中被救到穆麟德的寓所。袁世凱聞變後立刻帶兵前往問詢,&ldo;及門有一人持槍當門,不聽入,意氣凜然。(袁)公勒兵稍退,詢其名,乃局員唐紹儀也,時由北洋幫辦稅務。公告以故,乃讓公入見78。&rdo;在這樣一種戲劇性的場面中相識,想必給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次年,袁出任清廷駐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大臣後,即呼叫唐紹儀為自己的秘書兼西文翻譯,成為追隨世凱最早的幕府人員。少川熟諳洋務,辦交涉老成練達,世凱倚之如左右手,回國述職奔喪期間,均委唐代攝其職。甲午中日開戰前夕,唐持槍隻身送袁世凱脫險,並在公署堅持到最後才避入英國公使館,乘英船回國,可以說是有勇有謀、忠於職守的幹才,也與袁世凱結下了患難生死之交。
戰後,經李鴻章推薦,唐再赴朝鮮任總領事,繼袁之後辦理交涉。後因丁憂回國守制,服滿後投奔時任山東巡撫的袁世凱,以道員資格任山東交涉局總辦,協助袁世凱處理山東各地教案的對外賠償問題,在交涉中&ldo;再四駁斥&rdo;外方的非分要求,將洋人百餘萬索償金額壓減到十七萬九千兩,並順利了結全案,被袁世凱稱讚為&ldo;才識卓越,血氣忠誠,諳練外交,能持大體,確實是洋務中的傑出之員,環顧時流,實在是罕有其匹79。&rdo;袁繼任直隸總督後,唐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