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韓王聽信廿餘個小人,時時密商於韋貝,韓國將不附屬於中國,如果中國不允許,請俄派兵相助保護。韋貝遲疑未許,說恐怕中國先動兵。韓國的小人說,中國兵無用,如俄國兵來,中國兵必退。韋貝許以三思再定。正逢閔泳翊回宮,韓王使他決斷此事,他知道韓國朝廷蓄意已久,這群小人固結太深,如違背此意,不但會為韓王所疏遠,而且將為群小所害,徒死無益。不如佯作順從引俄之議而背地秘密通知中國,即藉中國之力盡除群小。有這樣的變化,才可以持久。
次日,袁即建策北洋:
力持依附俄國者乃金嘉鎮、鄭秉夏諸小人耳,然亦不過迎合韓王的心意藉以為進身之階。如果僅除掉諸小人,也還是不能清其本源而杜絕後患。暗查韓王現在祈求西方國家的保護,要求(與各國)一樣平等,時時以三千里山河臣服於中華為恥,群小因而附和,以至鼓惑日深。甲申事誤於引日拒華之議,近年來謬於引俄背華之議。自從撤去金允植,而引俄之議遂決,所以會這樣,韓王首先有此意向而群小隨之附和而已。
聖朝駕馭屬國,惟盡仁義,從韓國來看,以為(我)礙於各國不能把它怎樣,漸漸嘗試滋長,以至沒有忌憚。以世凱管見,韓國縱然送檔案於俄國,俄兵未必能速來;不如待其引俄主張暴露,中國先派水師,少量搭載步兵,奉旨迅速東渡,廢了這個昏君,另立李氏王族中的賢者。隨後以數千士兵繼續東渡,俄國見中國兵已先入,韓國另易新君,或可平息事態。……如能明降諭旨,再由憲(指李鴻章)授諭大院君相助,日即可安定,還不難辦。如待俄兵先入,恐怕中國難以措手。23
袁密電中將欲圖自主的韓國君臣稱作&ldo;昏君&rdo;、&ldo;群小&rdo;,提出以&ldo;廢昏立賢&rdo;扭轉朝鮮的離心傾向,充分反映出清廷對弱小國家民族的帝國主義嘴臉。但如前所述,本書主旨不在於明辨外交上的是非,故對此不予置評。通俄密函事件,事後證明為英國駐朝總領事貝克錄製造的騙局,意在離間中俄關係。但袁、李處理該事件的所作所為,亦可見清廷對朝鮮實施政治干涉之一般。
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袁世凱在面對突發的重大事變時,具有很強的應變和籌劃大局的能力。首先,他指明問題之癥結在韓王,不去韓王,不能扭轉局面,而這只能以武力完成;其次,欲擒故縱,待韓聯俄跡象明顯之後,清廷可利用地理位置近的優勢制敵機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實施政變,造成既成事實,使俄難有幹預的藉口;至於善後,可推出大院君,將早已安排好的這著棋付諸實用,而英、日等國均反對俄國介入朝鮮事務,干涉的可能性不大。
袁之對策頗得李鴻章青睞,他於8月13日(舊曆七月十五日)致函總署,認為,&ldo;機緘已露,礙難遷就,恐非誅亂黨、廢國君,無以挽回局勢&rdo;,建議允許袁世凱與大院君&ldo;籌商一切,如果大院君有誅戮亂黨的能力,即支援他一面正名誅除群小,一面電報北洋,由鴻章相機酌辦&rdo;。但由於剛與日本簽定的《天津條約》中有一方出兵朝鮮,必先通知另一方的約定,為穩妥起見,李建議&ldo;令徐承祖(時為駐日公使)知照該國外務省,再派兵東渡,以資鎮懾。到時應否簡派欽差使臣,修廢立之事,須俟察看情形,請旨定奪24。&rdo;而慈禧於8月17日下達的懿旨為:&ldo;此時情事未定,先以整軍備俄為主&rdo;,但允許李鴻章&ldo;酌調兵輪,赴朝鮮海面,不時操巡,以聯聲勢25&rdo;。李即下令丁汝昌出動北洋艦船赴朝鮮近海巡視,同時準備運兵船隻,並電告袁世凱。
但袁不是那種奉命惟謹的人,他的作風是快,所以不待朝命就行動起來。先是,他發現俄使向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