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佩克這次中國旅行的成果,便是他的第一本關於中國的書《穿越長城》(through cha,s wall ),他以一個畫家兼作家的敏銳目光和才華,生動記述了七七事變前後將近兩年間中國的風雲變幻和社會景象。該書1940年出版時,美國上下正密切關注著中國的戰爭局勢,佩克以及他的書備受關注並獲好評。也許美國國務院看中的正是他的這一中國經歷和在《穿越長城》中所表現出來的才能,將他派到抗戰烽火中的重慶。佩克成了美國新聞處的官員。這次在中國,他一直呆到1948年,親歷了蔣介石政權由盛及衰的過程。他的特殊身份,他的綜合才能,使他有機會從不同角度觀察中國。於是,在關注中國這段歷史的異國的目光中,多了一雙敏銳的眼睛。
佩克回到美國後,於1950年出版了他的第二本關於中國的書《時代的兩種型別》(o kds of ti )。在美國諸多關於中國抗戰的著作中,他的這本書被譽為經典。他的同行、當年出任《時代》雜誌駐華記者的愛潑斯坦在為《時代的兩種型別》中譯本寫的序言中曾這樣高度評價佩克:
佩克生前是我的朋友,但這並不是本書原著發表三十五年後,我再一次重讀他的遺著時,對之加以稱讚的原因。在許多外國人所寫的有關中國抗日戰爭和戰後中國的書裡,這一本可稱為經典著作之一。作者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出眾的筆法,題材多以親自耳聞目睹為主。他栩栩如生地重現了許多往事的景象、聲音和感受,還透過在當時所謂&ldo;大後方&rdo;的經歷,重現了那個獨特的動亂時代所意味著的一切。
佩克的著作給予人們深刻的印象和熾熱的希望。他是一個心胸開闊、思想明朗的作家,善於邏輯思維,很實事求是,掌握材料豐富詳盡,把故事講得娓娓動聽。
不幸,充滿冷戰及其餘燼的漫漫長夜吞噬了他的創作願望,最終毀掉了他的健康,以致使他過早地夭逝而宿願未償。但是,他依然活躍在本書的字裡行間,他仍然是那麼歡快,幽默。歷史已真正實現了他的樂觀主義。
《時代的兩種型別》中譯本1987年由三聯書店出版。譯筆相當精彩,但書名改為《一個美國人看舊中國》卻頗為不佳。2001年7月訪問華盛頓時,我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借出原作翻閱,發現書中原來還有百多幅插圖,它們均為佩克在中國時畫的速寫或漫畫,與文字相得益彰,為戰時中國的歷史場面和日常生活留下了具體而生動的畫面。中譯本舍插圖而不用,實在可惜,如有機會再版,或許可以彌補之。
1937-1943年第41節 佩克的中國故事(2)
2
佩克1936年初到中國時,只是要把這裡作為他環球旅行的第一站。他在《穿越長城》開篇就這樣寫道:&ldo;當我1936年1月抵達中國時,我是一個旅行者,希望在中國逗留兩三個星期,以此作為我環遊全球的第一站。從旅行者角度而言,初次抵達頗令人滿足。&rdo;他沒有想到,這一滿足最終改變了他的計劃。他由北平北上深入今天的內蒙古一帶,回到北平後,又取道上海,走三峽到四川,最遠到了大渡河才返回。計劃中的兩三個星期,最後變成了將近兩年。
從此,佩克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
在這一點上,佩克與不少和他同期來到中國的美國人頗為相似。斯諾初到中國時也沒有計劃久留,甚至還一度離開前往印度,但他最終留在了中國。美國女作家項美麗也是如此。她1933年與姐姐結伴來到上海時,原計劃逗留兩個星期後即離開去繼續她的非洲之行。但是她卻很快喜歡上了中國,讓姐姐獨自回國,自己則留下來,開始了她的長達數年的奇妙的中國愛情和文化活動。
佩克第一次訪問中國時,只是想親眼看看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