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第2/2頁)
[德]鄧尼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國的歐洲政策就在於對付這一大陸的最強大的國家。因為這個國家勢必會在歐洲大陸上取得優勢地位,從而危及英國這個島國的全球政策。英國歷史學家富勒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書中曾對這個觀點作了這樣的闡述:&ldo;從都鐸王朝1直到1914年,大不列顛的政策就是旨在保持強國之間的均勢。這就是說,讓這個大陸上的強國透過互相爭奪處於分離狀態,從而在它們之間自然地形成均勢。這種均勢的作用很自然地會使英國認定誰是敵人。這個敵人並不是名聲最壞的國家,而是在政策上比其他國家對大不列顛或大英國協具有更大威脅的這樣的國家。&rdo;
1英國都鐸王朝(1485‐1603)。‐‐譯者。
為了向英國明確表示,德國無意與英國為敵,1935年6 月,希特勒與英國簽訂了海軍協定,該協定規定,德國艦隊限制在僅為英國艦隊的百分之三十五以內。但是,當德國的三千年代政策使它在歐洲大陸上得以不斷地擴張勢力(如蘇臺德區和合併奧地利)的時候,人們從歷史和政治方面極易看出,即使有了這個削弱我們力量的海軍協定,也不能阻止英國對德國的敵意日益增長。對英國的這種觀點,我還想舉下面的例子加以說明:1870年9 月2 日的色當戰役之後,英國立即更換了戰線,從此以後,它在政治上轉而為袒護法國(見此次戰役前後數天的《泰晤士報》)。而在此以前,英國在這場德法戰爭中在政治上一直是支援普魯士和其他德意志邦國的,因為它們對抗的是當時歐洲最強的國家、殖民勢力最強大的競爭者‐‐大法蘭西帝國。到了色當戰役後,眼看法國就要被打敗,這時英國就不得不改變態度,轉而為全力反對戰勝國‐‐普魯士- 德意志。誠然,從英國的立場出發,這是對的,因為一個勝利的、統一的德國在經濟和工業方面都具有不可輕視的發展前途,從而有可能成為英國的一個強勁的競爭者。所以, 1870 年9 月2 日以後,英國就開始對德國抱有敵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這種敵意隨著德國的日益強大而愈加強烈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