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第1/2頁)
張雄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根據《曾山傳》的記載來看,早在淮海戰役發起一個月前的10月2日,以粟裕代司令員為首的華東野戰軍前委以及華東軍區對於淮海戰役的規模,就有足夠的思想準備。&ldo;百萬人3個月以上的糧草供應&rdo;,這個供應規模,實際上已經是&ldo;大淮海&rdo;了,與12月28日統計的&ldo;130萬人&rdo;的供應規模相比,僅僅少了30萬人的正常誤差。
華東野戰軍政治部副主任鍾期光後來也在其中,回顧了華東野戰軍前委對淮海戰役後勤的早期準備,他說:
淮海戰役前,我們執行曲阜前委擴大會議決議,調配了一批得力幹部,健全了後勤組織機構,以適應大規模作戰的需要。並協助後勤部門整頓了財經制度和供給制度,繼續貫徹&ldo;以戰養戰,取給於敵&rdo;的方針,嚴格執行繳獲歸公條例,反對浪費人力物力,以減輕老區與新區人民的負擔。加強對後勤人員的形勢任務教育與職責教育,高度發揮積極性,克服種種困難,保證戰場供應,加強傷病員的政治思想教育,搞好獎勵與慰問。組織傷員傷愈歸隊,及時充實戰鬥力。各級政工幹部與後勤專業幹部一道,參與組織安排龐大的支前民工隊伍,共同完成了3億多斤糧食、馬料和1500多萬斤彈藥的供應,近10萬傷員收治轉運等巨大的後勤保障任務。
1948年11月8日,粟裕在向中央軍委建議殲滅國民黨主力於徐州附近地區的&ldo;齊辰電&rdo;中,也充分顧慮到了解放區人力物力對作戰的支援程度。
中央軍委於11月9日復電粟裕,決定採納他的建議時指示:&ldo;華東、華北、中原三方面應用全力保證我軍的供應。&rdo;11月16日,中央軍委致電劉陳鄧,並粟陳(士榘)張(震),告譚(震林)王(建安),韋(國清)吉(洛),華東局,中原局,豫皖蘇分局,蘇北工委,華北局,指出:&ldo;中原、華東兩軍必須準備在現地區作戰三個月至五個月(包括休整時間在內),吃飯的人數連同俘虜在內,將達八十萬人左右,必須由你們會同華東局,蘇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蘇分局,冀魯豫區黨委統籌解決。此戰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決。望從這個觀點出發,統籌一切。統籌的領導,由劉、陳、鄧、粟、譚五同志組成一個總前委,可能時開五人會議討論重要問題,經常由劉陳鄧三人為常委臨機處置一切,小平同志為總前委書記。&rdo;這個關於組成總前委的指示,重點強調的還是&ldo;吃飯的人數連同俘虜在內,將達八十萬人左右&rdo;的統籌解決問題。11月23日,中央軍委在提出&ldo;隔斷徐蚌殲滅劉峙主力的總方針&rdo;時,再次指出:&ldo;解決糧食問題是實行此項總方針的重要環節&rdo;。
但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時,隨著戰線迅速西移,後方和前方的距離愈來愈遠,戰局擴大,糧食供應遇到了巨大的困難。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全軍進入豫皖蘇地區後,戰場吃糧人數約計130萬,其中中原野戰軍主力及地方部隊20萬,隨軍民工5萬,後方臨時轉運民工15萬;華東野戰軍部隊及新兵、俘虜共50萬,隨軍民工20萬,後方轉運民工20萬。另有馬匹4萬,抵10萬人消耗。每人每天以2斤加工糧計,每日共需加工糧280萬斤。如不及時解決前方的供給,勢必將影響到整個戰役的勝負。
淮海戰役第一功臣(下)(12)
12月15日,中原野戰軍全部及華東野戰軍5個縱隊協力圍殲黃維兵團的戰鬥結束後,中原野戰軍司令部在《雙堆集作戰總結》中說,作戰中的物資供應,是達到較圓滿之要求的,無論在糧食彈藥的接濟,還是醫療救護等方面,都未感到意外的特殊困難。但粟裕作為總前委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