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揚州,古又稱廣陵郡。《禹貢》稱:&ldo;淮海維揚州。&rdo;唐虞時期,淮水與大海之間,都是揚州的州域。《爾雅》雲:&ldo;江南曰揚州。&rdo;這說的是江南之氣多燥勁,厥性輕揚,所以叫揚州。戰國時,揚州之地屬於楚國。秦國時揚州為九江郡。西楚霸王項羽,曾將這片土地封給英布。漢景帝四年(前153),此地更名為江都國。從此之後,揚州地域或者為郡,或者為國,置廢不定。前漢時期,揚州地域的行政隸屬多變動。到了後漢,揚州理歷陽,後又改理陰陵。魏國時期,揚州刺史理壽春。司馬懿曾孫,司馬覲之子司馬睿(276-323)十五歲襲封琅邪王,&ldo;八王之亂&rdo;後期依附於東海王司馬越。司馬越任命司馬睿為平東將軍、監徐州諸軍事,留守下邳。揚州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是東晉。在漢主劉淵起兵後,西晉朝廷處於風雨飄搖中,王導向司馬睿獻上計謀,請移鎮建鄴。西晉朝廷遂於永嘉元年(307)以司馬睿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司馬睿於九月南下,都督揚州。司馬睿在王導、王敦輔佐下,終於在江南立足。316年,漢劉曜攻入長安,俘晉愍帝,西晉亡。次年,司馬睿即晉王位,始建國,改元建武,並於318年即皇帝位,改元大興,據有長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區,史稱東晉。這一時期,江都郡改為南兗州。梁末,揚州地域入北齊,改為東廣州。歸陳後,又改回原來的名字。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此前,揚州地域復歸北齊,入周後,又改為吳州,並設立了總管府。581年,楊堅受禪代北周稱帝,改國號隋,北周亡。隋朝開皇九年(589),吳州改為揚州,仍然為總管府。隋煬帝將揚州改為江都郡,在州內大建宮殿,號為江都宮,揚州繁華,盛極一時。隋朝末年,天下義軍蜂起,各地政權分立。唐高祖武德初年,天下一片混亂,群雄爭奪勢力,唐當時尚是一個地方政權,各地有大小十四個政權各自為主。唐武德二年(619),義軍首領李子通從海陵率兵攻破州城,並佔領了江都。武德三年(620),另一支義軍首領杜伏威率兵打敗李子通。不久,杜伏威歸附唐朝,任和州總管、淮南安撫大使。唐朝在潤州江寧縣設立了揚州,而將隋朝時的江都為南兗州,設立了東南道行臺。同年,杜伏威進使持節,總管江淮以南諸軍事,任揚州刺史、東南道行臺尚書令,封吳王。唐朝平定各地勢力後,杜伏威為消除朝廷猜忌,主動進京覲見,卻被軟禁在了京城。武德六年(623),杜伏威起兵時的夥伴輔公祏起兵叛唐,自稱皇帝,國號宋。輔公祏佔據了江北諸州,毀掉了江南的宮殿,江都城遂荒廢。624年,李孝恭討平輔公祏,改南兗州為邗州。626年,唐朝取消江寧縣的揚州,改邗州為揚州大都督府,督揚州、和州、楚州、滁州、舒州、廬州、壽州等七州。唐貞觀十年(636),改大都督為都督,督揚州、滁州、常州、潤州、和州、宣州、歙州等七州。在唐開元年間,揚州屬於淮南道,淮南道分為十四個州,分別是申州、安州、沔州、光州、黃州、壽州、蘄州、濠州、廬州、舒州、楚州、滁州、和州、揚州。揚州北接楚州,西鄰滁州和舒州,東面是大海。唐龍朔二年(662),揚州升為大都督府。唐天寶元年(742),揚州改為廣陵郡,依舊為大都督府。唐乾元元年(758),廣陵郡復為揚州。從此後,唐朝在揚州設定了淮南節度使,以親王為都督,擔任節度使,以長吏為節度副使,知節度事。揚州一直都是淮南節度使的治所。到了五代南唐時期,揚州又稱為江都府。
入宋後,揚州還叫揚州,揚州城依然是淮南節度的鎮所。作為區域&ldo;州&rdo;的揚州,範圍卻比唐代縮小了許多。它的北面是淮水,西邊是另一個著名的古都江寧(金陵),東面是長江之口,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毫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