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兵鋒所指 (第2/5頁)
晶晶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往見於我,我大喜,令鞏志暫代武陵太守,安撫民眾。
取下武陵後,我軍未作休整,甘寧率水軍一千餘人為先鋒進攻江陵,江陵素為連線荊州南北的橋樑,劉表攻長沙,蒯越的大本營現在就設在江陵,劉表軍從襄陽、江夏各地徵集來的兵械輜重也是由江陵轉運到長沙前線。
江陵若失,則荊襄震動,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武陵之西,是巍巍疊嶂千里的武陵山脈,那裡素為蠻苗聚居之地,漢人俱不往矣。武陵之北,行出百里的黃頭山脈,就是松滋河、虎渡河滋潤的低矮山丘原野,那裡一往平川,幾無險可守。
隊伍行進在稍露嫩尖的田間,有一種回暖的春意,每個士卒的腰間都鼓鼓囊囊的,那裡我令後軍在出武陵時分發的乾糧,可備七日之需,這一次出征,不比以前,是深入到敵方背後作戰,要想有充足的輜重補給是不可能了。
出了黃頭山脈,我軍轉道向東,沿洞庭湖畔疾進。
「松滋河水清,剪影畫妝紅;虎渡河水渾,隱有舞戟聲。」歌聲在丘陵間迴繞,如絲如縷,若有若無,人行其中,似在世外桃源一般,荊州在劉表的治理下,百姓安定,民殷谷豐,顯出一派難得的盛世景象。
周魴策馬隨我騎行,道:「主公,我們不是要到江陵去嗎,現在怎往東行軍了,這是要到什麼地方去呀?」
我回過神來,笑道:「薺州口。」
周魴一愣,問道:「薺州口,那是什麼地方?」
李通一旁接道:「薺州口為湘水與洞庭湖的交匯處,連這地理常識都不知,如何領兵徵戰?」
「那我們直接從武陵東進豈不近了許多,何必繞個大圈子往北呢?」周魴年輕,聽李通言語中隱有譏諷之意,沉不住氣反駁道。
慕沙策馬與我並行,聽言笑道:「繞道北行是要造成佯攻江陵的假象,吸引駐防薺州口的荊州水軍回援江陵,然後……。」
薺州口,原為湘水與洞庭湖交匯處的一淺灘荒澤,只因連線湖海水路要衝而備被重視,張羨謀叛之後,劉表在薺州口修築營寨,以為討伐長沙之前沿輜重基地。
文聘攻長沙,後勤輜重由江陵周轉後,便悉數屯積於此地。
我著甘寧佯攻江陵,確實意在迫使駐防薺州口的荊州水軍回師江陵,如此則薺州口空虛,我則趁機奪之,如能劫獲劉表軍的輜重,則文聘大軍將不戰自潰。
此計成敗之關健,就在於蒯越是否會調薺州口的水軍增援江陵。文聘攻長沙已近數月不下,前不久蒯越從江陵增調二萬軍往長沙,現在留守江陵的部隊雖有萬人,但多為羸卒,以甘寧之威名,再夾攻佔武陵之勢而去,劉表軍必然震動。
而且劉表軍中能徵善戰之將本就不多,文聘在長沙前線,蔡瑁鎮守襄陽,霍峻駐紮在新野北線,蒯越其人雖善於謀略,然終究是謀士出身,我觀其攻張羨的佈防,沉穩有餘,冒險不足,此番我以險計應對,蒯越決想不到我軍意圖是取薺州口,而非江陵。
雖然武陵太守金旋被殺,從事鞏志歸降,但民心未附,保不準我軍離開後,會有人向劉表通風報信,為了不被劉表軍察覺,我先引軍從武陵北門而出,過黃頭山脈,虛往江陵進軍,然後折向東行,過松滋河、虎渡河,直取薺州口。
我軍一路之上馬不離鞍,星夜兼程,三日行數百里,終於三月四日凌晨趕到了薺州口外。
昨日,佯攻的甘寧派斥候報來訊息,江陵附近的長江中出現一支船隊,不出意外的話,原先駐防於薺州口的荊州水軍已經往江陵增援去了。
現在駐守這裡的是劉表偏將張虎、陳生,其部下共有約三千人,這兩人原為襄陽宗帥,劉表平荊州時,兩人歸降於劉表。
薺州口的劉表軍有水陸兩寨,互為犄重,陸寨由張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