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第2/2頁)
[英]阿諾德·託因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一個絕妙的諷刺。但是,即使邱吉爾本人可以忘卻往事,俄國人卻無法忘卻邱吉爾在二十五年前所推行的是什麼政策。
英國同俄國的關係還受到另外一個時間更近、因而也記得更清楚的陰影的影響。在本世紀三十年代後期,某些身居要職的英國人曾經希望,如果納粹的擴張行動不能和平地加以制止,那末,至少可以把它引向東方,離開他們本國而轉向俄國。史達林和他的那些顧問的希望正與此相反,他們利用1939年8月締結的互不侵犯條約,順利地使納粹進攻的主要壓力針對兩個西方國家‐‐法國和英國。俄國政府並不甘心保持&ldo;思想上和行動上的中立&rdo;。俄國的軍需品大量地運到了德國,而且直到德國進攻俄國的前夜,共產黨的宣傳機器還全力以赴地攻擊西方的&ldo;帝國主義戰爭販子&rdo;。
西方國家方面也完全以牙還牙地回敬了蘇聯對它們的憎恨。當俄國人在1939-1940年的冬季進攻芬蘭時,法國和英國就著手準備組織一支遠徵軍去幫助芬蘭人,如果這支遠徵軍真的派出,那末,西方國家顯然會發現自己既在同德國交戰又在同俄國交戰。的確,法國和英國的作戰計劃是把這樣一個局勢也考慮在內的,它們曾設想從中東的基地對巴庫油田進行一次轟炸,希望由此切斷德國的石油供應。
幸而,挪威和瑞典不肯讓法英兩國軍隊在它們的領土上自由透過,而土耳其人也不肯讓法國和英國的飛機飛越國境,因而延誤了這次行動。直到芬蘭投降和德國在法國發動閃電戰,才打消了盟國先發制人的一切想法。從後來事態的發展看來,1939-1940年的這些計劃似乎很輕率,但是,這些計劃卻是基於一種信念而認真制訂的,那就是確信俄國的社會制度正在爆炸的邊緣上搖搖欲墜,只要輕輕一擊,就會取得重大的成果。這種低估俄國軍事力量和內部穩定的殘餘觀念,直到珍珠港事件發生以前,甚至在以後,一直構成英-俄關係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