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第2/2頁)
[英]阿諾德·託因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球性了。羅斯福也竭力說明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的侵略行為都是一個整體中的一部分,在對德宣戰後發表的講活中,他一再強調希特勒是美國的敵人中最為突出的敵人。
以前反對干涉歐洲戰爭的報紙覺得最好是把注意力集中於太平洋方面的戰爭。當最初的震驚剛剛過去,一家象《芝加哥論壇報》那樣的報紙‐‐最極端和最激烈的孤立主義報刊之一‐‐立刻就發表意見說,美國的真正利益是在太平洋,因此把兵力從太平洋調走將是錯誤的。美國公眾起先對日本的仇恨,一般說來遠比對德國的為大,這樣說似乎也是公正的。對珍珠港的襲擊直接而深刻地觸犯了美國人的自豪感。日本人在太平洋的節節勝利以及美國軍隊在巴丹半島的艱苦奮戰,使日本方面的戰事,在珍珠港事件後好幾個月一直都成為頭版新聞,而且直到1942年11月美國軍隊在北非積極地同德國作戰時為止,歐洲的戰爭看來不可能象太平洋戰爭那麼緊迫。
但是儘管有這些事實,公眾卻認識到美國已參加了一場全球性的戰爭,而且也不得不同德國和義大利交戰,並且一定得把它們打敗。公眾所不知道的是,羅斯福和他的軍事顧問們所議定的那個重大戰略,要求美國在太平洋上起一般防禦的作用,而首先集中力量打敗歐洲的軸心國家。但在戰爭初期,當公眾對美國的戰略計劃和日本的進攻實力全都不知道時,沒有實際情況能供他們在日本和德國之間抉擇哪一個是頭號敵人。期望在太平洋早日取得勝利的那種輕率的想法普遍流傳著,於是在一種想在各條戰線上作戰並取得勝利的決心下,其他一切全都被置諸腦後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