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初戰!西班牙大方陣 (第1/3頁)
六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陛下又在說胡話了。老是管紅夷炮叫什麼義大利炮?義大利是什麼?”黃嗣湊到孫和京耳旁問道。br/ “你別問那麼多。”孫和京小聲道。“去兵船上把紅夷炮拖下來。”br/ “孫老弟,船頭的紅夷炮,一門六千斤。我的乖乖,五門炮可是有三萬斤啊!炮架還是釘死在船上的。這要是拆下來,就別想著裝回去了。”br/ 明軍的戰艦在作戰時依舊保持了近戰的習慣,因此前置大口徑重炮是常有的事。這種六千斤的紅夷炮也只能固定在船頭和要塞上。br/ “非常之時用非常之策吧。這蠻荒之地,一時也沒法做炮車,你去把炮拖到城牆上,我帶人用把土夯實搭一個炮臺,再把大炮鎖住,測定好諸元,在地上做好標記。迎敵的時候也省了瞄準的工夫。”br/ 這是紅夷炮野戰的時候常用的技法,即提前做好標記,戰時定點轟擊,再透過增減火藥的量來控制射程。br/ 雖然這樣很遲鈍,但在野戰中大多數紅夷炮因為過重無法調整俯仰角,也只能用這權宜之計了。br/ “得嘞。你們搞學問的就是不一樣。”br/ “唉,要不是國難當頭,我也不至於出來受累。想當年父親一直催我們兄弟三個出仕,但我們都不想出來。打小就跟著父親研究洋人的火器了,長大以後也沒什麼別的愛好。要不是皇上親自來我家,母親也不會把我們幾個趕出來。”br/ 這邊在緊張備戰修築工事,而奇瓦瓦城中的大軍已準備就緒了。br/ 奇瓦瓦位於今美墨邊境,奇瓦瓦沙漠也因此城而得名。奇瓦瓦是印第安人的土語,意為“水源豐沛之地”。和不遠處的荒原不同,奇瓦瓦城附近山脈縱橫,植被繁茂,是一片難得的沃土。奇瓦瓦城也是一座典型的西班牙殖民城市。br/ 西班牙在美洲建立的移民城市都有著相近的佈局。傳承自古羅馬的建築格局,依山勢水源而建,用高牆保護著城內的移民。城中以平直的街道劃分出許多方型街區。城中央一般是“兵器廣場”,有行政中心,軍火庫,軍隊操場的作用,和古羅馬城市的“市苑”類似。br/ 此時的兵器廣場上,城主胡安正在檢閱他的部隊。br/ 明人拒絕臣服在他的意料之中,也正和他的心意。他需要戰功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只是招安不足以體現他的功績。br/ 畢竟招安過來的人是向西班牙臣服,是國王大人的榮耀。而打敗敵人確是自己指揮的,是他胡安的功勞。br/ 五千餘名西班牙方陣兵,十門12磅加農炮(也稱四分之一加農炮,當時稱48磅炮為全裝加農炮),浩浩蕩蕩地從城中開出,直指明軍大營。br/ 而明軍的陣地上,靖海軍正在有條不紊地修建防禦工事。在福建練兵的時候,挖掘工事是重要的一部分。明軍在營壘附近構築了大量及胸的矮牆。br/ 數十門“九頭鳥”速射炮被拉到工事中。這種改進自《神器譜》中“九頭鳥”大抬槍受到了新軍官兵的一致好評。br/ 抬槍是中國軍隊獨有的火器,因重量遠遠小於火炮,作戰時只需兩人抬著即可發射而得名。br/ 明末開始,中國的火器製造界就颳起了一陣邪風,各位官僚士大夫都以研製火器為時尚,也產生了諸如“長就是準”“快就是好”之類的邪門理念,而抬槍正是這種理念指導下的標誌性產物。br/ 在“正史”中,中國各代軍隊都對這種長得離譜的大型火槍有著異乎尋常的執念。甚至在清末還出現了使用毛瑟槍機的後裝線膛洋式大抬槍,把前來參觀金陵機器製造局的英國議員雷得外焦裡嫩,直呼“心碎”。br/ 不過在當下,正是這種便於機動的中口徑火器大放異彩的時代。br/ 崇禎對原有的九頭鳥進行了改進,進一步加大了抬槍的口徑,使其可以發射三斤重的彈丸,並加裝了兩個車輪。這種由重型火槍改裝而來的輕型火炮非常輕便,輕到可以由一匹馬馱在背上行軍。br/ 在戰時,一門“九頭鳥”只需要三名炮兵和一匹馬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