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浩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親情之間的困惑
自從李淵踏上起兵之路後,步步為營、小心謹慎,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實現了統一天下的宏圖霸業。在此過程中,他的幾個兒子和忠臣良將們同樣是嘔心瀝血,功不可沒。
主明臣直唐史紀:太宗嘗罷朝,怒曰:&ldo;會須殺此田舍翁。&rdo;後問為誰,上曰:&ldo;魏徵每廷辱我。&rdo;後退,具朝服,曰:&ldo;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rdo;上乃悅。
李淵的皇后竇氏共生了四個兒子,晉陽起兵時,長子建成28歲,次子世民18歲,四子第三子玄霸早夭,元吉14歲,故其時能夠輔佐李淵統兵作戰者,唯建成、世民二人而已。在李淵霸業即成、登臨帝位之後,長子李建成被立為皇太子,他為人寬厚,又有才幹,幫助高祖處理日常政務,恢復生產、排程糧草、制定大政方針,為李淵稱帝起過重要的作用,是個相當傑出的繼承人。次子李世民被封為秦王,他文武兼備,善於籠絡人心,結交豪傑、禮賢下士,經常領兵出征,戰功卓著。四子元吉的才能雖然不及二位兄長,但心思縝密,一直被派留守太原,對於穩定後方,支援前線可以說是功不可沒。但是隨著李世民立下赫赫軍功,他手握重兵、威望逐日提高。再加上李淵在軍事上尤其倚重秦王,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似乎也越來越不保險。更重要的是李世民也漸漸不滿足於屈居秦王之位,太子與秦王之間便產生了針對皇位繼承權的明爭暗鬥。到了李世民削平關東以後,勢力更加壯大,兩個人之間矛盾就更深了。在他們的鬥爭中,齊王李元吉一直與太子親厚,心中又存有一番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打算,所以始終站在李建成一方。
早在討平劉黑闥的時候,太子的謀臣魏徵就曾經提醒李建成說:&ldo;秦王的勳業越來越隆重了,威震四海,人心思歸,殿下您又怎麼能安心呢?&rdo;他建議太子自己主動請纓討伐劉黑闥,一是因為劉黑闥必敗無疑,二是可以為太子積累軍功,以便於將來服眾,三來也可以乘機結交山東才俊,以此來擴大自己的影響。李建成採納了這個建議,並且趁此機會私自招募了二千多名勇士為自己所用,號稱&ldo;長林兵&rdo;。而李世民也不是等閒之輩,在他周圍早就聚集著一大批能臣良將,還有自己的親兵八百多人,個個以一敵十,驍勇非常。
李淵的後宮也分成了兩派。一派是以高祖寵妃張婕妤和尹德妃為主的親太子派,他們早已經被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重金收買,經常找機會在高祖面前詆毀李世民。另一派是在李世民的賢內助、王妃長孫氏極力拉攏下的親秦王派,但他們明顯不是親太子派的敵手。
夾在幾個兒子中間,李淵也非常為難。一方面,這三個兒子他個個寵愛,都是難得的帥才,都在長期的爭霸鬥爭中鍛鍊得英勇非常、足智多謀,是朝廷的棟樑之材;另一方面,他也極不情願看到手足相殘的悲劇發生。事實上,太子建成身為儲君,面對秦王李世民的處處自衛,維護自己的實力,本無可厚非,且這與李淵所希望的穩定儲位以達到穩定局勢目的的初衷是一致的。秦王若實施奪嫡的行動,勢必會引起朝局的動盪,不惟危害太子、危害本家兄弟,也危害朝局、政局。作為君王,他知道輕易易儲,將是一場極大的政治風波,搞不好就要步隋朝二世而亡的後塵。所以他並不想廢太子而立秦王,卻也擔心秦王的勢力過大,早晚會取太子位而代之,從而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所以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李淵還是較為偏向太子的。傾向於太子,也是從大局出發,但是他調和矛盾雙方的辦法,卻令人心難安、政局長期不穩。李淵既無意廢建成,又不能堅決制止世民奪嫡。他以調和求安定,結果適得其反。在太子私募兵士,差點造成反叛這件事情上,李淵只是流放了太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