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2/4頁)
吹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臧(zāng)孫去見楚共王,意欲說退楚師。臧孫推辭了,他斷定楚師必退,不想無動而受名。為何楚師必退呢?當然是晉才把齊國戰勝了,侵衛侵魯只是做個樣子給結好的齊國看。這時,晉楚實力不分伯仲,侵衛侵魯如果太過了,必然會使出兵來救,楚與晉作戰都沒有把握,衛、魯又不是楚晉爭奪的重心,因而沒有開戰的必要。後來,楚師進軍由蜀至陽橋,魯成公就改派孟孫(孟獻子促孫蔑去。注意,這次帶去賄賂的東西有些特別,帶去的是木工、女縫工、布帛工,一共百人。這說明,當時隨軍出征的,不完全是軍隊,還有這些後勤部隊,也是多兵種組合的。除了這些後勤兵之外,魯成公的兒子(或雲魯宣公子)公衡也入質於楚,並請求與楚盟。楚人果然如臧孫所料,很爽快地答應了。於是魯成公便前往蜀與楚令尹子重會盟。
十一月,楚召集魯、秦、宋、陳、衛、鄭、齊、曹、邾、薛、鄫十二國盟於蜀,還加上淪為楚附屬國的許、蔡。參加盟會的是各國的卿大夫,楚就是令尹子重、蔡就是蔡景公,許就是許靈公,秦為右大夫說,宋為華元,陳為公孫寧,衛為孫良夫,鄭為公子去疾(子良),齊的代表不知何人,蓋不是卿大夫,史不載。曹、邾、薛、鄫,因是小國,又非國君,史也不載。
這次盟會是創紀錄的,除了晉,差不多都有代表來參加。是參加國數最多的一次盟會,超過了晉、齊任何一次會盟。
齊桓公葵丘會盟(…651)為齊、周、魯、宋、衛、鄭、許、曹等八國。
晉文公踐土之盟(…632)為晉、魯、齊、宋、蔡、鄭、衛、莒等八國,溫之會為晉、魯、齊、宋、蔡、鄭、陳、莒、邾、秦等十國。
晉靈公扈之盟(…620)為晉、齊、宋、衛、鄭、許、曹等七國。新城之盟(…613)為晉、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
這次十二國加上蔡、許共十四國會盟,連遠在西陲的秦也有代表參加。不過,這次會盟的級別不高,大國都只是派卿大夫,連與楚國結好的齊也不太重視。
實際上,這次會盟只是權宜性的。並不是楚國的威信和實力達到如此規模會盟的高度。孔子《春秋》是這樣書的:“(成公二年十一月)丙申(十二日,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陳人、衛人、鄭人、齊人、魯人、邾人、薛人、鄫人盟於蜀。”《左傳》作者的解釋為:“卿不書,匱盟也。”什麼意思呢?當時晉才在鞌之戰中打敗了齊國,中原諸侯並不敢公開親楚,害怕晉來*,因此就只派了卿大夫來,而不是國君親自前來。楚國本身也只是子重帶兵而來。但這次子重帶來的兵很多,“悉師,王卒盡行”(《左傳&;#8226;成公二年》,晉也不得不暫時避開楚國,因而沒有救衛救魯。在這種情況下,中原諸侯也是很無奈,屈意會盟,這是持兩端的做法。《左傳》書“匱盟”就是沒有誠意的會盟,是迫於子重的兵威的權宜之計。明年,魯、宋、衛、曹等國就會同晉軍攻打親楚的鄭國,表明這次會盟只不過是楚子重的作秀罷了。
會盟後,楚師就退了,在到達宋時,魯公衡就逃回去了。
這一年於楚國還發生了申公巫臣盜夏姬奔晉的事,後因此產生了一連串矛盾,還引發了吳楚交兵。已在前面“夏姬亂陳”裡講述,不表。
楚恭王三年(…599),晉因邲之戰鄭附楚的緣故,帥魯、宋、衛、曹等四國伐鄭,鄭公子偃(鄭穆公子,子游)帥兵禦敵,這次居然在鄭東部丘輿這個地方把諸侯兵給打敗了。鄭伯就派皇戌到楚來獻捷。 。 想看書來
一、楚恭匱盟(3…1…2)
一、楚恭匱盟(3…1…2)
同年,晉與楚達成互換邲之戰主要戰俘的協議,晉歸楚公子谷臣(楚莊王子)和夏姬的第三任丈夫連尹襄老的屍體。楚歸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