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響應政策,迎合大老闆 (第1/2頁)
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將句容打造為大明最先進的棉紡中心? 劉伯欽、趙鬥北看著顧正臣,嘴角不自然地笑了笑,就連書吏林山、戶房駱韶等人,也不禁紛紛搖頭。 郭六、沈山等人更是笑出聲來,嘲笑顧正臣的不自量力。 賀奉、周信、馮重等人聽聞此話,一個個鬱悶不已。 縣太爺啊,你知不知道情況,大明現在最先進的棉紡中心是松江府,那裡的百姓六分棉、四分稻,正是憑藉著棉紡,松江府才抗住了朝廷年年重稅。 句容不過一縣,如何能與一府相爭? 顧正臣將眾人神情收入眼中,揹負雙手,目光篤定。 對於句容發展棉紡產業,顧正臣自然是做過調查與分析。 雖說句容本地棉花產量有限,可句容的交通條件並不算差。 秦淮河源頭有東、南二源,南源頭是溧水城的東廬山,而東源頭,則是句容城北的寶華山! 顧正臣問過周茂、駱韶等人,句容境內的秦淮河又稱句容河,是句容主幹河道,自赤山湖向西,經杜桂、湖熟等鎮通往金陵,水道通暢。 有水路直通金陵只是句容優勢之一,這裡向北距離長江岸邊,只有六十餘里,至鎮江七十餘里,趕馬車算,大致一日路程。 陸運、河運都有,進點貨不成問題。 再說了,松江府的棉紡是厲害,可還沒厲害到不可超越的地步。 松江府之所以棉紡強大,說到底還是藉助了黃道婆改進的棉紡技術,讓棉紡效率大幅提升。 但是,黃道婆的改良並非盡頭,改良紡織技術的也不是隻有一個黃道婆。 無論是元朝王禎著作的《農書》記載的四錠紡車、大紡車和水轉大紡車,還是明後期《天工開物》中“懸花彈弓”的出現,都是紡織技術的改良成果。 《天工開物》這個時候還沒辦法找到,但顧正臣看過圖紙,懸花彈弓的設計很簡單,不存在技術問題,找來王禎的《農書》並不難,書坊裡有,歷史上的朱棣還將這本書抄到了《永樂大典》裡。 拋開技術方面,松江府棉紡織造,走的是家家戶戶,分散織造的路子,是散而多造就的強大。這種方式有其優勢,不擾民,不耽誤農事,但也有一個缺陷,效率不高,各類資源不集中,小家小戶位於最底層,缺乏議價能力,被商人吃掉大頭,發展八十年,城鎮起來了,商業起來了,百姓的生活水平始終在溫飽線上掙扎。 松江府的繁華,是商人的繁華,不是百姓的。 顧正臣相信,只要對棉紡織的扞、彈、紡、織技術作一定革新,哪怕是細微的最佳化,只要採取後世的工廠模式,集中所有的生產資料、資源,形成規模運作,以多勞多得去激勵百姓,定能讓句容的棉紡織產業發展起來。 至於棉布的銷售,並不需要擔心。大明若不缺棉布的話,朝廷怎麼可能折色棉布? 棉布和糧食一樣,都是硬通貨。 你扛著糧食去買東西,人家賣給你,你扛著一匹布買東西,人家也會賣給你。 市場對棉布的需求量很大,價值相對穩定。 洪武朝三十一年時間,物資還充沛不到拉低棉布價值的地步,歷史上棉布降價,已經是明中期的事了。 顧正臣選擇棉紡織發展句容,最關鍵的考量還不是這些優勢與可行性,而是老朱的態度。 在朱元璋的觀念裡面,存在著對商人的狹隘認識,而這種狹隘被放大到了整個商業層面,他既希望商業可以帶來利益,又不希望商人流動,即想打壓江南富紳、豪門,不惜餘力將這群人從根深蒂固的江南移至鳳陽,又希望藉助這群人去繁榮鳳陽,為後續遷都做準備。 這種既要你的錢財物資,又要立個牌坊的心理,多少有些小人,但這是真實的朱元璋,這與他小時候刻骨的經歷有關,被奸商害過,所以,憎惡商人,被貪官害過,所以,屠殺貪官。 顧正臣做事必須考慮老朱的性格與態度,棉紡織業是一個恰恰朱元璋能接受的商業型別,雖然棉紡織業是商業,但它本身有著太重的民生屬性,何況老朱對棉紡持支援態度。 響應政策,迎合大老闆,才能確保棉紡“工廠”順利建設起來,若老朱這個老闆不答應,說啥也沒用。 待眾里長安靜下來之後,顧正臣嚴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