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章 宗預歷高句麗 (第1/2頁)
禿然好像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話說回來,這宗預可真是夠悽慘的。
當年,那公孫淵自稱為燕王之後,局勢變得動盪不安。
而咱們這位宗預,倒是挺機靈的,早早地就瞅準時機開溜,還真讓他成功逃脫了。
然而,儘管幸運地逃離了是非之地,卻是剛出虎穴,又入狼窩。
他面臨著一個極為尷尬的局面——有家不能歸。
同時又想到自己出使失敗,無顏歸家,對於這眼睜睜看著冒出來的燕國,他決心怎麼也得滅了它才行。
於是,他只能選擇四處流浪,一路向東、向北逃竄而去。
最終,宗預越過了那條波濤洶湧的鴨綠江,踏入了高句麗的領土範圍。
這高句麗可不是個簡單的地方,政權先後存世七百餘年。
它最初是在西漢建昭二年(公元前 37 年),由扶余人朱蒙所建立的。
其地域就在當時沸流水畔之紇升骨城,才開始是個小國。
具體而言,就是扶余人的小王子朱蒙,從一場激烈且殘酷的政治鬥爭之中失敗。
這場鬥爭的核心便是王位歸屬,命運似乎並未垂青於這位勇敢的王子。
黯然落敗之後,他毅然帶領著那些始終追隨自己的忠誠支持者們,一路南下,最後建立起一個名為“卒本扶余”的割據政權。
這一政權雖然初立,但已隱隱透露出朱蒙及其追隨者們的雄心壯志,他們不斷消滅吞併周圍部落。
隨著時間的推移,朱蒙的勢力逐漸壯大。
而後,他們揮師進擊,一舉攻佔了高句麗縣地區。
在這裡,朱蒙不僅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更是以其寬容大度的胸懷接納了當地的漢族和胡人。
透過融合各方力量,朱蒙所領導的政權日益強大,並且開始走向制度化、規範化的道路。
到了王莽篡漢的前夕。
雖然中原板蕩,但是天下局勢依舊不是周圍胡人能插足的。
王莽新朝派遣一支軍隊出征,目標直指西漢玄菟郡的高句麗縣境內。
在這場慘烈的戰爭中,當地的高句麗首領侯騊慘遭殺害。
侯騊之死令高句麗陷入一片混亂,而朱蒙之子琉璃則趁機兼併了高句麗縣。
由於吸納了當地大量人口,於是琉璃將政權正式更名為“高句麗”,以加族群快融合。
面對王莽新朝軍隊咄咄逼人的攻勢,琉璃當機立斷,決定率領眾人向東遷徙,以求避開這場戰亂,尋得一方安寧之地。
在東漢時期,這高句麗也沒少折騰。
他們先是被漢和帝給狠狠地教訓了一頓,接著又遭到了漢靈帝時期邊郡的暴揍。
結果兩次都被打得落花流水,只好乖乖地歸順東漢,成為了附屬之國。
沒錯,就連在那混亂不堪的東漢末年,他們本來打算是趁病要命地跟大漢王朝幹了一仗。
結果依然是毫無懸念地被揍得屁滾尿流,最後不得不派遣使者入朝,表示願意永遠做漢朝的藩屬國,以求自保。
因為高句麗,是從扶餘國分裂出來的一支旁系王族分支。
自建立以來,雙方之間就紛爭不斷,彼此間的爭鬥可謂是此起彼伏。
東漢末年動盪不安的時期,當公孫度擔任遼東太守後,並沒有乖乖侷限於遼東郡。
而是便立刻染指遼西郡、遼東屬國、玄菟郡等地,成為事實上的遼東唯一話事人。
面對東北兩大胡人國度,採用一種極為巧妙的策略“拉一家打另一家”。
這種手段旨在透過挑起雙方的矛盾衝突來逐步削弱敵人的力量,從而實現自身勢力的擴張和壯大。
隨著時間的推移,高句麗與扶余兩國之間的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