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洗jiojio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與其同時期進行的,還有一個光學放大實驗,這個實驗的進行,旨在從微觀層面發現“紫氣”的生命結構,以證明它是一種微生物。
但事實卻是,光學從在33原世紀開始建立,直到現今,也未能觀測到有關“紫氣”的任何結構。
拋開它那容易受到擾動的特性不談,即便你是有幸在顯微鏡下觀測到它的存在,也沒什麼意義。
因為你無論將它放大多少倍,它在目鏡視野中所呈現出的像始終是一片模糊的紫色,壓根沒有結構可言,更別說什麼生物結構了。
另外,當你在顯微鏡下細細觀察完它之後,你的眼睛會莫名的感到眩暈,疼痛,久久無法好轉。
嚴重的,還會導致失明。
這種事件發生了多次,漸漸地,沒有多少人願意再去顯微鏡下觀察這種“紫色”了,為此,全球顯微實驗室裡也多了一條注意事項:
為了安全,請觀察實驗樣本時,注意使用專業工具進行人為擾動,以確保將顯微鏡上不附著紫塵,對眼睛造成損傷。
所以,經歷了一系列的探索,人們終究是沒能證明“紫氣”是一種微型生物。
在第三個認識階段,也是人類當下最為認同的觀點——剩光假說。
這個假說來源於對前人的實驗結果規整、總結與超前設想。
他們想著,既然“紫色”物質質量無限小,又無法在顯微鏡下被放大,那極有可能是一種與光有聯絡的物質,甚至有可能是同種物質,畢竟,光也有這些性質。
然而它與光不同的是,光具有30萬千米每秒的速度,但“紫色”卻沒有,它的移動速度很慢,有時還會受到其它物質的牽引,被迫運動、消散。
以這些現象來作為依據,他們認為,這種“紫色”是一種光的能量剩餘物,就像是煤炭燒完以後的煤渣一樣,失去了原本的能量,只剩下冷灰。
恰巧,紫桓星上也佈滿了“紫色”物質。
於是,科學家們給出了推測解釋:
原本像紫圖星這樣的行星上是不具有“紫色”物質的,而是靠著宇宙中的恆星用輻射的方式,將這種物質運送到行星上的。
這種“紫色”物質是光能量的載體,在光能量被吸收之後,它就只剩下空殼,速度降低。
而這種空殼,又會在能量的作用下,再次獲得高速度,從而以其微小的體型,穿透物質,最終逃逸。
這樣的解釋顯然比較合理,能證明人類為什麼在顯微鏡下無法看清它。
因為“紫色”本身就是光的一部分,作為觀測者的我們看不見是很正常的,你總不能用光去觀測光吧?
不過這個理論還是有漏洞的。
首先,它不能解釋為什麼“紫色”對能量的需求僅限於擾動能,其它能量如熱能,電能、化學能等都無法讓其逃逸。
其次,這個理論認為紫圖星上的“紫色”是紫桓星照過來的,如果真是這樣,即便它會因為擾動而消失,但紫圖星上的“紫色”也應該越來越多才是,可是根據現實來看,這並不真實。
紫桓星已經照射了紫圖星幾十億年,但紫圖星上的“紫色”仍舊是一小部分,只覆蓋住了紫圖星的3的面積,消失的“紫氣”去哪裡了?
再有,既然它是從紫桓星照過來的,可為什麼人類的眼睛能接受更高能量的光,卻不能接受較低能量的剩光呢?
最後,也是頗為費解的,人造光源明明早就已經普及,時至今日,為什麼人類所造的各類光源不能產生這種剩光呢?
雖然還有不少漏洞,但毋庸置疑的是,這個理論已經在紫圖人的腦海裡根深蒂固。
他們認為“紫氣”其實就是一種別樣的“果皮”而已,吃也吃不了,用也用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