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秦淮河畔,說書的女先生 (第1/2頁)
江無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觀止堂
清風今天感覺,他經歷的怪事情,比之前一輩子都要多。
先是太子老師、太史公宋濂登門拜訪周先生。
又是皇帝身邊兒的太監登門傳旨,邀請周先生去金殿召對。
不論這兩件兒中的哪一件,都是祖墳上冒青煙的大事情。
不料在今天居然接連發生了。
最離譜的是,在金殿中回來的周先生,像是身上被附上了邪魂,圍著觀止堂的院子,前前後後,左左右右地轉個不停,甚至還上了五次房頂。
周易當然沒有邪魂上身,圍著觀止堂轉圈兒,想法很簡單,只不過是在模擬錦衣衛來人時,選擇進入的路線,以此規劃觀止堂的建築。
可轉了幾圈兒,也不得要領,只得停下。
只能說在這方面兒,周易和錦衣衛的專業差距,相差的實在有些大。
想必朱元璋也不至於為了盯著自己,而實時安排一個錦衣衛吧。
周易心存僥倖。
周易做完了他意識中所有可以防止錦衣衛窺探的措施,重新坐回到書房之中,拿出那張塗滿硃紅色符號的紙張,繼續思索給大明王朝挖墳掘墓的相關事宜。
在目前階段,朱元璋還是我們的朋友的,至少在朱元璋進墳墓之前的這二十年,是這樣的。
周易思索片刻,便定下了近二十年一切行為的總基調。
倒不是周易太過從心,而是反動敵人的實力太強大,而且在目前階段,是存在一定共同利益的。
比如,白話公文。
雖然朱元璋沒有支援周易,在全國範圍內普及基礎教育,但同意周易教授太學中諸位學生使用白話寫作公文,也令周易十分興奮。
可能在朱元璋看來,使用白話寫作公文,只不過是批閱奏章的時候更加省心省力,但朱元璋不會知道,這對於文化界來說,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變革。
這件事情在四百年左右之後會發生,史稱“白話文運動”。
周易穿越之前,在小學學古文的時候,曾經有過一個天真的想法,就是古代人學古文會非常簡單容易。
在看書多了之後,周易才知道“言文分離”的現象,是長期存在於歷史中的。
對於秦朝之後的人來說,解讀之前的文章,已經就需要註解了。
廣大民眾生活中使用的語言一直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但讀書人寫作使用的文字,卻是一直在模仿先秦時期的經典。
甚至在宋朝時期,發生了一個這樣的笑話:
一個老婦人央求村子裡面最有學問的書生,替他寫一封家信,寄給遠在外地的兒子,書生答應了老婦人的請求,決定為她寫一封家信。
可當書生聽到了老婦人說出的內容時,卻愣住了,他發現,老婦人說的每一句話都能聽懂,但一個字也不會寫在紙上。最終只好羞愧地和老婦人坦誠他的無能。
“奉天承運皇帝,昭曰,告訴百姓每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明朝朱元璋寫作的詔書畫風如此,讓人看著親切,大抵是因為,朱元璋所使用的語言更接近口語白話,而非模仿先秦的經典。
在明朝,白話文實際上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元末明初,四大名著其二《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都是在彙集了說書人的經典話本的基礎上,使用白話文進行書寫的。
“白話文運動”,看起來只是簡單的語言變革,但對歷史發展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和宗教改革後,歐洲諸民族使用民族文字而非使用拉丁文有些類似。
傳播知識的工具——文字,從一種複雜的、需要長時間專業學習的“先秦文字”,退化成為了日常使用的“語言”。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