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背後的那根線 (第1/4頁)
六千來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商業也不過是一個又一個的貼上和複製。
如果你研究過《產業經濟史》,對歐洲兩次工業革命史、美國經濟建設史、日本戰後經濟史、亞洲四小龍經濟崛起史裡面的內容和案例有所涉及,還原這些發達國家是怎麼一步步度從這200年走過來,再回憶一下華夏改革開放四十年曆史的的話,就會驚訝的發現……
這個世界上各個國家的人雖然在文化、智商、價值觀、民族凝聚力這些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如果只論經濟行為的話,彼此之間的差異卻並不大。
用最通俗的說法來講,在這一方面,本質上只有“有錢”和“沒錢”之間的差別……說白了,這世界上的人有錢了都一個德行;沒錢了也都一個樣子。
因此,不同人群,不同時間週期內,這些人究竟有多少錢,以及手裡面可流通的貨幣達到多少數值才會去觸碰那個消費迭代的臨界線,成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研究課題。
而經過無數案例和實證的統計歸納後,人們驚訝地發現,這一切的一切,完全能用一個指標去度衡,
那就是……人均GDP值。
人均GDP這東西雖然不能直接理解為財富,但卻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財富在人們手裡面的創造和流通速度,也就是所謂的經濟活躍度。
人畢竟是社會性動物,當週圍的經濟活躍度不一樣了時,自然而然就會出現一種應激性的群體效應——記得前文裡提到的蝗蟲群體變異麼?人均GDP就可以看作是蝗蟲群體的聚集數量量級,不同量級的蝗蟲聚集在一起,資訊素強度就不一樣,異變效果也不一樣!
透過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海量的案例總結和分析,當一個地區的人均GDP值分別達到1000美元、2000美元、3000美元、4000美元,5000美元、8000美元、1萬美元、1.5萬美元、2萬美元、3.2萬美元的時候,就會在消費心態和習慣這些方面產生一個明顯的轉變,進而倒逼商業邏輯重構,產業業態開始顛覆。
簡單來說,就是處於不同GDP階段的同一個國家、同一群人,本質上卻已經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家,兩群不同的人了——從經濟的角度來看,人均GDP三千美元的中國和人均GDP五千美元的中國,絕對不是同一個商業生態,而對應的需求和產業業態,也已經天翻地覆。
說幾個大眾比較熟悉的產業(以2008~2020時間段美元的資源平均購買力作為標準)。
………………
一、汽車行業。
縱觀世界產業發展史,當人均GDP值達到2000美金的時候,不管在哪個地區,本國的汽車市場裡面是不會有TOC端市場的生存土壤的,全都是TOB或者TOG(行政單位採購)市場為主——比如1992年我國主要城市的人均GDP才首次突破2000大關,達到2311美元/年,因此92年以前,滿大街跑的小汽車,基本全都是各個單位的。
當人均GDP突破5000美金的時候,不管是那個地區,私人購車無一例外地開始爆發式增長——因此2004~2015年,是我國汽車行業銷量增長最兇猛的十一年,甚至出現了BBA斷貨,需要加錢搶購的現象,就是因為從2004連開始,我國一線城市的人均GDP已經逼近了5000美金大關,而到了2010年,全國主要城市居民的人均GDP也達到了這個水平(需要說明的是,此時北上廣深的普通品牌轎車已經開始不好賣了,因為自2008年開始,這些一線城市的人均GDP已經過萬)。
當人均GDP開始達到8000~1萬美金的時候,該地區的汽車市場容量開始觸及到了飽和象限,90%以上的有房家庭都有車了,於是私人購車的需求就逐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