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御前會議 (第3/5頁)
班門弄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下協力,擊潰魏軍!”
最後一句,劉義隆有些歇斯底里。
“臣弟遵令。”
“兒臣遵旨。”
“微臣遵旨。”
所有人都大聲喊道。
皇帝不要太監宣詔,而是親自當面口諭。
眾人既感熱血沸騰,也覺得壓力山大。
……
劉宋皇帝御前會議,所謂“商議北伐”,其實是沒有商量餘地的。
劉義隆早就與親弟弟、太尉、江夏王劉義恭密議了幾次,拿定了主意:舉全國之力北伐魏國。
御前會議上,皇帝公佈的“三路出擊、一路襲擾”方案,也是兩兄弟商定的結果。
會議結束後,劉宋全國立即進入備戰狀態。
現在是五月,七月雨季開始後,河水暴漲,各航道通航能力大增,是一年中運輸軍隊、武器、糧草供給等人員物資的最佳時機。
南北朝混戰到如今,變成宋、魏兩國對峙。它們都想吞併對方,卻都不敢輕舉妄動。
這是因為兩國各有優勢、劣勢。
僵持也好、決出強弱也好,都受到某些條件制約。
首先是地理條件。
這裡不得不提及“中國”這個概念。
“中國”最早出現在西周金文體《尚書》中,那時的“中國”概念,是指夏商周以來,“華夏民族”居住的區域。
這個區域的地理位置,不同歷史時期,並不是絕對固定的。
有時更靠西部,有時往東移,有時向南邊發展,有時又佔了北邊一些地盤。
大致上是在後世的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區域。
《尚書》裡,華夏民族居住地之所以用“中國”概念,是因為東、南、西、北都有其他民族居住。
那就是所謂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這四個明顯帶貶義的概念,是華夏民族對其他民族的稱呼。
其實就是指後來的東胡、鮮卑、匈奴、羌、氐、羯…等民族。
也就是東方的越國、南方的楚國、西域各國、北方東胡或匈奴政權。
“中國”不斷向東、南、西、北擴大地盤,融合族群,概念代表的區域也不斷變大。
但是可以說,一直到很晚,“中國”只是一個“地理+文化”概念。
“中國”正式成為法律概念,要到1869年。
那年,清朝政府與沙俄政府簽訂《尼布楚條約》。
條約上,兩個締約主體,一方是“沙俄”,一方是“中國”。
這個“中國”,就是清朝政府代表索額圖、佟國維,用來代替大清政府的名稱。
自此以後,涉及到國家關係時,“中國”才成為這一片區域核心國家的稱呼。
在此以前,秦、漢、晉、南北朝國家、唐宋元明清,都是以自己的政權名稱代表自己國家名稱。
正因如此,東周時期的那些國家名稱,在歷史上反覆出現。
比如,曹丕奪漢,他建立的政權是“魏國”,這個“魏國”,也就是春秋晚期,“三國分晉”產生的那個“魏國”的名稱。
曹丕自稱“魏國”,也是復辟東周魏國的意思。
,!
同樣地,拓跋珪將自己的國家名稱,由“代國”改為“魏國”,也是想表明:自己的道統來自“東周魏國→曹氏魏國”。
同理,司馬炎篡魏,將國號改成“晉”,也是要表明:自己就是春秋霸主“晉國”的繼承者。
劉裕將國號定為“宋”,也是用春秋時期的宋國定位自己,表明自己是有道統傳承的。
後來出現的“齊”、“周”、“陳”…等等,都是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