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關卓凡所定的營制和各營軍官人選,一律照準。
著上海道吳煦,將樂輸助餉計程車紳,開列名單,由禮部循例嘉獎。
除了這些之外,諭旨中還另有一段激勵的話:“朕素知上海各員,向稱忠勇,此非常之時,軒軍本營、洋槍隊與綠營諸將,亦當協力,戮力進取,俾使一匪入滬,則功成之日,朝廷豈吝賞賜乎?自當渥沛恩施,同膺懋賞。”
這道諭旨,第一次將“軒軍”與“霆軍”這樣業已成名的軍隊相提並論,等於是正式認可了軒軍的名號。同時,裡面也內含玄機,將軒軍分成“本營”和“洋槍隊”兩支,巧妙地將洋槍隊置於了軒軍的編制之中,亦等於是宣佈洋槍隊歸關卓凡管轄。
這樣的好文筆,不知是出於哪一位軍機章京之手,關卓凡心想,說不定是曹毓英親手所擬,也未可知。
這個猜測多半不錯,因為隨諭旨一起由兵部提報處送來的封包之中,還附有兩封信。
第一封就是曹毓英的信。信裡面說了三件事,一是兩宮對他在上海整軍,並且擒拿何桂清的表現,很是滿意,恭王亦很有面子,所以京裡的事,讓他放心,一定可以得到全力的支援。二是何桂清的前途渺茫,朝廷為了嚴申紀律,激勵士氣,必定要嚴辦,暗示何桂清逃不過西市上的那一刀。三是李鴻章的淮軍因為軍械未齊,大約總要四月裡才能到上海,希望軒軍無論如何也要支撐到那個時候。
這三件事,對關卓凡來說,都算喜訊——有兩宮和恭王的支援,自然諸事順遂;何桂清是咎由自取,況且他若不死,日後起復,會變成自己的大敵,因此對他的殺頭,樂觀其成;至於李鴻章行期推遲,本來就是自己搗的鬼,更加不用說了。
第二封信,是家書。教小芸的那個黃先生,關卓凡在離京之前,已經重金把他聘成西席,住在關家大宅中的二院,在教小芸之外,有什麼文字往來,都由他代筆。這一封信,是兩個嫂子寫來的,除了將這些日子家中的各種瑣事,絮絮叨叨地寫了兩張紙之外,還再次提起了一個話題:他在外日久,應該找一個人在身邊照顧。
這件事,在關卓凡確定出京的時候,白氏就已經很鄭重地向他表示過:他一個大男人,沒人照顧,終究不是辦法。在上海娶親當然是做不到的事情,如果可以,納一房小妾,她跟明氏兩個,在京中亦可以心安。
這算是很“賢惠”的表示了,然而關卓凡看完信,只有苦笑。收到家書,對孤身在外的他,固然是一個很大的安慰,但眼看戰事臨近,納妾什麼的,實在是慮不及此,何況心中還有一個不大不小的擔憂,依然沒有解決。
他不會打仗。
*
(週一,求張推薦票,謝謝~)
起點中文網。qidian。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amp;lt;/a&;amp;gt;&;amp;lt;a&;amp;gt;手機使用者請到m。qidian。閱讀。&;amp;lt;/a&;amp;gt;
第十八章 閱兵 (二更)
說自己不會打仗,並不是虛言,而是他反覆考慮後得出的結論。
倒不是沒打過仗——在八里橋跟洋兵打過,在熱河跟馬匪打過,在密雲跟粘杆侍衛打過。但這些交手,情形不同,不能算作會打仗的證據。
八里橋的時候,自己還只是一名外委翎長,一聲衝鋒,硬著頭皮捨命向前狂奔就是了,能打破法軍的炮陣,依賴的是後世軍事史家的分析。跟馬匪之間,算是一場小規模的遭遇戰,自己見機得快,所做的也不過是喊一聲“放箭”,剩下的事便交給了丁世傑和兵士們來完成。至於密雲一夜,本質上是宮廷政變,只是禁軍之間的一次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