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4/4頁)
莫再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喝茶》453中說:“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喝茶之後,再去繼續修各人的勝業,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遊乃正亦斷不可少。”所體現的都是他因藹理斯的啟發而建立的新人生觀。——雖然他在這方面所受影響,並不止於藹氏一家。舉個例子,從前他在《日本近三十年小說之發達》和《現代日本小說集》中介紹過夏目漱石的“低徊趣味”,又稱“有餘裕的文學”:“何必那樣急迫,我們也可以緩緩的,從從容容的賞玩人生。”454就與現在所說頗有相通之處。
周作人傳 第五章 一九二三(4)
這個新人生觀,周作人概括為“生活之藝術”。他說:“生活不是很容易的事。動物那樣的,自然地簡易地生活,是其一法;把生活當作一種藝術,微妙地美地生活,又是一法:二者之外別無道路,有之則是禽獸之下的亂調的生活了。生活之藝術只在禁慾與縱慾的調和。……他(按指藹理斯)又說過,‘生活之藝術,其方法只在於微妙地混和取與舍二者而已。’”455前引文將“無用的遊戲與享樂”與“日用必需的東西”,“偶然的片刻優遊”與“勝業”並舉,不使偏廢一端,正是“微妙地混和取與舍二者”;藹理斯所說“最好是閒靜地招呼那熹微的晨光,不必忙亂的奔向前去,也不要對於落日忘記感謝那曾為晨光之垂死的光明”,本已蘊涵此意。而當週作人指出:“生活之藝術這個名詞,用中國固有的字來說便是所謂禮。……中國現在所切要的是一種新的自由與新的節制,去建造中國的新文明,也就是復興千年前的舊文明,也就是與西方文化的基礎之希臘文明相合一了。”則儼然是以文明傳承者的姿態出現。——他之所謂“我想訂正我的思想”,也就歸結於此。
周作人上述《北京的茶食》、《喝茶》,以及同期所作《故鄉的野菜》、《濟南道中》、《濟南道中之二》、《濟南道中之三》、《蒼蠅》、《苦雨》、《沉默》、《死之默想》等文,意義當然不僅限於宣傳一己的觀念。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十日,他在《晨報副刊》上開闢題為“雨天的書”的專欄。序中有云:“今年冬天特別的多雨,因為是冬天了,究竟不好意思傾盆的下,只是蜘蛛絲似的一縷縷的灑下來。雨雖然細得望去都看不見,天色卻非常陰沉,使人十分氣悶。在這樣的時候,常引起一種空想,覺得如在江村小屋裡,靠玻璃窗,烘著白炭火缽,喝清茶,同友人談閒話,那是頗愉快的事。不過這些空想當然沒有實現的希望,再看天色,也就愈覺得陰沉,想要做點正經的工作,心思散漫,好像是出了氣的燒酒,一點味道都沒有,只好隨便寫一兩行,並無別的意思,聊以對付這雨天的氣悶光陰罷了。”這裡“空想”乃至“隨便寫一兩行”,亦當歸在“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片刻優遊”之列;或者反過來說,“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偶然的片刻優遊”應該理解為“聊以對付這雨天的氣悶光陰”的手段,而所謂“雨天”顯然象徵著北洋軍閥統治下的社會現實。“雨天的書”這專欄“在半年裡只寫了六篇,隨即中止了”456,周作人卻藉此建立了真正屬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