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蔡琰嫁人年份史書沒具體說,但以情理推理,當是被徵闢回洛陽後,為了留後手,蔡邕把女兒嫁出京城。蔡琰生年有174及177兩種說法,174相對靠譜,那就是15周歲回到京城,而後嫁人)
最後,史書唯一沒寫的,是蔡邕這12年是不是始終在吳郡、有沒有回陳留。
我這裡認為,應該在中平二年後到六年之間的某些時間北返了。至於是不是來陳留,史無所載,考慮到他老家是陳留,就推定「如果北返,就返到陳留」(為什麼不是雒陽,前文已經說了)
那麼,有沒有可能始終沒北返、一直在吳郡直到董卓上臺呢?我認為從時間上不太可能,因為董卓進京後跟士大夫關係和諧的時間,也就兩三個月,如果在吳郡,蔡邕還拒絕了一次徵闢,那就是使者最少往返兩趟,三個月從吳郡到雒陽往返兩次時間都不夠。陳留的話剛好合適,使者七八天打個來回。
第056章 我不是針對你,我是說大漢朝過去兩百八十三年的讀書人都是辣雞
蔡邕提的這個問題,李素從穿越之初就一直在準備答案,只是三個月來,從沒有人像蔡邕這麼詳細問過他:
你究竟讀過哪些書?專精哪些學問?
劉備,劉焉,劉虞,都關心過李素的才華來源。但他們不是文士,不會問太細,每次都被李素稍微信手拈來幾個來源,就搪塞過去了。
這一次,必須認真回答,正好把自己的師承出身徹底編細膩了。
李素正色拱手,肅然回答:「素出身貧寒,七八歲有志於學,跟隨中山郡督郵書掾胡茂,只是沒有師生之名。因所學唯以致用,故無暇修詩、禮、樂,其餘數經,也不過觀其大略,粗通其意,不求甚解。
故而,我也算『以吏為師』,明韓非,通算學,知錢糧。至於縱橫之術,接觸不過數月,乃是進京之後,得太常、宗伯提攜,有暇借閱蘭臺典籍,並賞學蘇武、班超、儀、秦等先賢話術,偶有一得,用於勸諭羌渠單於。」
李素一番話,首先點明自己是絕對的「學以致用」,學的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堵死對方跟他聊禮樂詩經的可能性。
另外,他也給自己的政治實幹能力之強,找到了一個藉口——老子學的是韓非子,是法家,所以通曉法術勢,知道政治鬥爭的實用哲學。
百代皆行秦政制,漢朝雖然明面上獨尊儒術了,其實還是儒表法裡,法家的統治手腕哪個皇帝捨得忍住不用?只是學韓非的人不敢明說罷了。
但蔡邕如今在野,官場上也威脅不到李素,大家關起門來這麼說,正好堵住蔡邕更多不著調問東問西的可能性。
果然,蔡邕聞言只是微微變色,顧雍卻已經有些沉不住氣了:「你……你竟然修韓非邪術?」
李素傲然道:「天下太平,當以儒術牧民。天下大爭,賊寇四起,則以法術強兵滅敵,此自然之理也——我以蔡公為明理君子、不屑背後議人,才推心置腹,顧兄莫非想告發於我?」
他也是篤定了顧雍這人不會搬弄是非,從不背後說人壞話。這個人設顧雍是要立一輩子的,不能跟人玩陰的,一旦玩一次,他一輩子名聲賣點就立不住了。
這也是顧雍為什麼會寧可請個保鏢、然後明車明馬跟李素理論,也不能直接偷偷摸摸打悶棍。相對來說,這樣明著來的傢伙,哪怕暫時跟你有衝突,也是好對付的,陰的人才可怕。
蔡邕太瞭解自己的得意門生了,讓顧雍搬弄是非,那是有損顧雍人品的事情。但是聽到別人說與自己三觀不符的東西又不深究,也不符合顧雍的理念。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顧雍趕開,別讓他聽見這些讓人兩難的交談。
蔡邕便輕咳一聲:「元嘆,何必如此失驚,為師不也看過《韓非子》?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