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A·T馬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如果這種推斷正確的話,那麼英格蘭在美洲大陸的處置舉措就大錯特錯了。由於據有加拿大,以及哈里法克斯、紐約與納拉甘西特灣,再加上哈得遜一線也在他們掌握之中,孤立一大片起義者的土地,或許具有決定性意義,同時也應在他們力量所及的範圍之內。紐約與納拉甘西待灣本應被置於讓當時的法蘭西艦隊無從下手的狀態,因此得以確保守備部隊的安全,防範來自於海上的進攻,並且使得英格蘭海軍的任務降至最小程度。一旦敵軍擺脫了置列於某一歐洲軍需中心之前的英格蘭艦隊的監視,堂而皇之地在北美大陸沿岸拋頭露面,後者就會在那些港灣中找到安全的藏身之處。相反,這兩處港灣就會被置於虛弱不堪的境地,在一個類似於納爾遜或弗洛格特這類的人物面前就會失陷。而在紐約的陸軍兩度被加以分割,首先開赴切薩匹克,隨後又奔向喬治亞,而這兩支各自為戰的軍隊中的任何一支都沒有強大到足以應付擺在前面的事情。在兩種情況中,當英格蘭陸軍不分兵行事就無從在中間地帶殺出一條血路時,對於海洋的控制就是旨在置敵軍於這兩部分英軍之間的夾縫地位。由於這兩部分英軍之間的溝通完全取決於海軍,因此,隨著這條交通線的延伸,海軍肩負的使命也相應增加了。保護港口與漫長的交通線的必要性共同促使英格蘭在北美的特遣艦隊不斷加以擴大,從而自然地削弱了位居歐洲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地區的海軍實力。因此,英格蘭遠徵北美南部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當德斯坦於1779年出現在北美海岸時,不得不迅速丟棄了納拉甘西特灣,因為柯林頓根本就沒有足夠的力量既保護它,又守衛著紐約。
在西印度群島,擺在英格蘭政府面前的問題並不是要彈壓揭竿而起的領地,而是要永保對於一些狹小但卻物質豐富的島嶼的使用權。不僅如此,還要佔據這些島嶼本身,使它們的貿易儘可能的不致遭受敵軍的劫掠。無須重複的是,這相應地要求既對敵軍艦隊又對單槍匹馬的巡弋敵艦----&ldo;商業破襲艦&rdo;,正如後者現在所慣稱的那樣----確立起明確的壓倒優勢。由於沒有任何一種警戒狀態可以阻止它們全部偷偷進入港口,因此,在西印度群島水域必須有英格蘭的護衛艦與較輕型的艦船加以巡邏。然而,如果可能的話,比起在某一地點由一支英格蘭艦隊進行遏制來,完全徹底地將法蘭西艦隊趕走肯定會更好。由於英格蘭侷限於防禦狀態,因此當處於劣勢時,總是易於損兵折將。實際上它逐漸被加以削弱,在突然襲擊時,它的大部分島嶼也逐一喪失,並且在不同時期,在某一港口的轟擊下,它的艦隊往往會沉默不語。而其敵人,當他發現自己身處劣勢之時,就會等候著增援部隊的到達,他知道等待期間沒有什麼好怕的。
這一尷尬場面並不只限於西印度群島。該群島毗鄰於美洲大陸,使其永遠可能在防禦方弄清其意圖之前,進攻方得以集中兩個方向的艦隊,雖然這種集中在某種程度上受限於人所共知的氣候與季節狀況。出於這原因,1780年與1781年的事件顯示出了英格蘭最能幹的海軍將領所感受到的複雜性,儘管他的戰術運用存在著弊端,但卻反映出了他內心的迷茫。當對大英帝國的繁榮所依賴的貿易的極其關切平添了幾分這種困惑之時----在所有情況下,對於防禦一方來說都是家常便飯,必須承認的是,不列顛海軍將領在西印度群島的使命既不輕鬆也不簡單。
在歐洲,由於缺乏如同在西半球那樣的大型特遣艦隊----這也可以歸結成為丟失梅諾卡的主要原因,英格蘭自身與直布羅陀的安危受到了嚴重威脅。當同盟國的六十六艘戰列艦與英格蘭東拼西湊弄來的三十五艘戰列艦迎頭相撞,並且將它們全部趕進港口之時,對於英吉利海峽的控制權終於落到了法國人手中。拿破崙認為,這將使法國成為英格蘭的主人。一連三十天,組成法蘭西特遣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