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第2/3頁)
吳曉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發展奇蹟由此拉開序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牛根生知道自己的短板是&ldo;無市場,無工廠,無奶源&rdo;,他也知道自己的長板是&ldo;人才&rdo;。跟隨牛根生的這批人原先都是伊利液態奶、冰淇淋、策劃營銷的一把手,他們在生產、經營、銷售、市場、原料裝置方面在行業內都是頂尖的人才,老牛決定採取&ldo;虛擬經營&rdo;的方式,用&ldo;人才&rdo;換&ldo;資源&rdo;。因為競爭對手從中作梗,開始&ldo;虛擬經營&rdo;的幾次談判被攪黃了,牛根生只好&ldo;明修棧道,暗渡陳倉&rdo;。1999年2月,牛根生經過秘密談判和哈爾濱的一家乳品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牛根生派楊文俊等八人全面接管了這家公司。透過他們的管理給這家企業帶來很好的效益的同時,蒙牛產品也由這家工廠新鮮出爐。老牛是個明白人,借雞下蛋只不過是權宜之計。1999年1月到4月,身處呼和浩特的牛根生一邊對遠在哈爾濱工廠的八人團隊遙控指揮,開始生產第一批蒙牛產品,同時搖身一變成了民工頭,在距離呼和浩特和林格爾縣一片荒涼的不毛之地上熱火朝天地建起了自己的工廠。
◆廣告牌被砸,因禍得福
1999年4月1日,呼和浩特市的老百姓一覺醒來,呼和浩特市主要街道旁邊的三百塊廣告牌全是蒙牛的廣告:向伊利學習,為民族工業爭氣,爭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5月1日,就在老百姓討論&ldo;蒙牛&rdo;的餘熱還沒有結束的時候,四十八塊&ldo;蒙牛&rdo;的廣告牌一夜之間被砸得面目全非。蒙牛的廣告牌被砸反而使得社會關注蒙牛的熱度再次升溫,蒙牛開始變得&ldo;愈神秘,愈美麗&rdo;。當時的媒體記者順藤摸瓜找到了蒙牛的代言人,發現此人竟然是伊利曾經主管生產經營的副總裁牛根生。
牛根生不願意接受媒體採訪,但是很願意和記者聊聊,聊的過程,記者發現呼和浩特竟然還有這樣一位極具個性的企業家。
當記者問及牛根生為何被伊利免職時,牛根生回答:&ldo;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rdo;蒙牛的廣告牌到底是誰砸的?牛根生沒有給出答案,在老牛看來,答案是眾人皆知,但他寧願讓大家心照不宣。
蒙牛到底是誰的企業?牛根生說註冊人不是他,因為環境險惡不允許他出頭露面。
蒙牛是在克隆伊利嗎?牛根生說不是克隆而是補缺,他提到了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寶馬和賓士共同競爭卻能發展得更好的例子。
蒙牛能做好嗎?牛根生說:&ldo;做鞋必須要懷著給自己做鞋子的思想,鞋才能做得好!&rdo;
◆啟動&ldo;中國乳都&rdo;概念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999年初,牛根生雖然隱姓埋名&ldo;躲&rdo;在幕後,也沒有逃脫繼續受打壓的命運。競爭對手為了封殺蒙牛,爭奪奶源,蒙牛有的牛奶車半路被截,牛奶被當場倒掉。
為了減少衝突和不必要的麻煩,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牛根生很快制定了&ldo;收奶三不幹&rdo;政策:凡是伊利等大企業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幹(不建奶站);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幹(不收);凡是跟伊利收購標準、價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幹。
同時,牛根生啟動&ldo;中國乳都&rdo;的概念,透過公益廣告的形式打出&ldo;我們共同的品牌‐‐中國乳都,呼和浩特&rdo;的口號,在眾多場合提到伊利時都把伊利放在自己的前邊,在所有的口徑上都將內蒙古所有的乳品企業打上&ldo;一榮俱榮,一損俱損&rdo;的烙印。這樣做的直接結果是,蒙牛贏得了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