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太陽日36 (第1/2頁)
第二TWILIGHT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AmIcItAS飛行任務三 – 任務日33
ARES 3 太陽日36
記錄抄本 – 水利電報交換機 – ESA馬爾的摩中心 <-> ESA飛船AmIcItAS
(注意:全程使用標準電報通訊術\/對摩嘶電碼的簡化縮寫進行了翻譯)
AmIcItAS:Amicitas呼叫馬爾的摩,完畢。
ESA:馬爾的摩呼叫Amicitas,完畢。
AmIcItAS:蜓蜓 – 進行通訊實驗β方案。完畢。
ESA:收到,確認進行實驗β。正待命。完畢。
AmIcItAS:蜓蜓 – 龍火傳送咒在維生系統供氣的這頭徹底瓦解了,只剩下一小堆灰燼。完畢。
ESA:收到,確認龍火傳書不起效。實驗γ狀態如何?完畢。
AmIcItAS:蜓蜓 – 進行通訊實驗γ方案。完畢。
ESA:收到,確認進行實驗γ。已待命。完畢。
AmIcItAS:蜓蜓 – 維生系統警報大作,無法正常解碼資訊。警報燈閃來閃去,我沒法專心工作。
ESA:收到,確認迴圈開閉太空服維生系統方案不起效。完畢。
AmIcItAS:蜓蜓 – 水太多,住家不高興了。完畢。
ESA:停用維生系統供水功能。我們能夠依靠指示燈光傳遞訊號。完畢。
AmIcItAS:蜓蜓 – 在不永久切斷水流傳輸前提下無法停止裝置出水。供水需用於支援未來食物生產工作。完畢。
ESA:明白。等待下次進行實驗a再發訊號。通訊結束。
任務日誌 – 太陽日36
昨天又忙了一整天的土壤倍增工作。有件好事是我發現小馬們還挺皮實的,比如先前崩潰的星光兩天之後就又能挑起重擔了,而就我們現在的情況而言需要在座每一位都儘量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首先,我決定把先前種植的苜蓿芽挖出來進行分離,結果這件事tm居然花了我一整天。到最後我不得不讓小馬們和那條龍在居住區的其餘部分進行實際的土壤倍增工作,因為我發現那些已長到兩英尺高的幼苗長出了巨大的複雜根系,互相之間盤根錯節、交雜纏繞著,意味著我根本不可能在保全大部分幼苗的情況下把它們分開。這其實是我的鍋——當初種植的時候植株間隔太密集了,土壤又淺到無法讓它們自由生長——不過這仍然無法否定我當時辛勤勞作的成果。
於是苜蓿們連帶著它們的根一起在裝了水的大取樣桶裡泡了一夜。
今天我找了個更寬鬆且適宜生長的間距把它們重新種了回去。事實上在這種實在算不上好的環境條件下,它們能長成這樣已經是出乎我意料了。
種植這些作物的最終目的並不是為了食物。由於根系中帶有的固氮細菌,短期內這些植物可以用於改善居住區內或是洞穴中(若方案可行)的土壤土質。我並不敢確定小馬們食物包裡帶來的苜蓿種有這種細菌。按道理來說只要幼苗能成活就說明應該存在固氮菌,不過我感覺還是多手準備保險一點。我當然也知道苜蓿類植物會自然抑制土壤周邊同類種子的發芽,但是我不過只是準備把這些幼苗在種子旁邊種上短短几天罷了——這是為了給苜蓿嫩苗留下一個富含固氮菌的友好生長環境。
但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這些苜蓿屬於種子植物。只要我有一顆土豆,就能想辦法種出更多土豆;但是我們的苜蓿種庫存是有限的。我算了算,發現我們現有的作物大概能種滿一英畝不到;而要是我們真能在火星上開墾出一英畝的土地,我們就會成就繼喬治華盛頓卡弗與梅林之後的植物學第三大創舉而被載入史冊。不過這種好